明末崇祯手下的——“四大强军”

2020-08-06 01:08:52 作者: 明末崇祯手下

朝代更替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式的王朝兴替,在佛法叫轮回,;在经济学中叫经济周期,都要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在历史学家眼中称之为历史周期律。

明清这两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的朝代,我们对于他们的了解也更多。每每到了王朝的末端,都处于衰败时期,军事能力低下,不敌而灭亡。但明朝末期的军事能力并不低下,在整个明朝后期,中原王朝根本不缺良臣名将,前有李成梁,戚继光,后有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等不胜枚举。虽是王朝末年,但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堪比三国时代。

明朝灭亡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多重问题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结果。许多历史学家说,明朝非亡国之朝,但皇帝却有亡国之命,崇祯手下有四支强军,如果用好了,扫平叛乱平定辽东根本不成问题,满清八旗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本文将介绍一下明末崇祯手下的“四大强军”。

NO.1 关宁铁骑

司令:袁崇焕袁司令

士兵来源:无家可归辽东本地人,袁崇焕奉行“以辽人守辽土”,人数在三万左右。

关宁铁骑由袁司令和他的老师孙承宗孙老师一块建立的,关宁铁骑的前身是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下的精锐部队“辽东铁骑”,“辽东铁骑”战斗力极其凶猛,多次对草原上的霸主蒙古骑兵追着打。

女真是游牧民族,骑兵十分厉害,后来的八旗骑兵,但袁司令的关宁铁骑始终当着后金的进攻,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一生,直至明朝灭亡,后金的骑兵都没有彻底的战胜过这只部队。

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如此强悍,离不开袁司令奉行的政策”以辽人守辽土”,外地人到辽东打仗都是混日子,没有什么积极性,辽东本地人不一样,他们脚下的土地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家和地(有正经的地契),如果不拼命,就无家可归了。袁司令这个人也是胆大,只要是战利品,不管是金银还是土地,全部都分给作战的士兵,让他们打仗更积极。手底下的士兵何乐而不为呢,既能捞一个保家卫国的光荣称号(这是真的保家卫国,本地人嘛),还时不时的那些工资外块。打仗不积极,心理有问题。

关宁铁骑和明朝其他军队不一样,这是一群不正常的人,不但长期按袁司令的要求积极训练,主要是装备还好,配高头大马,装备当时先进的火器三眼火铳,近战当棒子使,又能当枪使,战斗力没得说。

关宁铁骑的结局:袁司令崇祯这个总司令逮捕后,又将关宁铁骑一分为三,一部分归祖大寿指挥,一部分归吴三桂指挥,还有一部分随马科、周遇吉被调进关内,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都随着二人的投降归清朝所有。后来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关宁铁骑还是相当能打,能和满清的八旗五五开,最后随着吴三桂的失败也消失殆尽。

NO.2 秦兵

司令:孙传庭孙司令

士兵来源:士兵主力大都来自陕西榆林,约有一万人左右

陕西榆林是明朝九边之一,从明朝建立之初,这里人的主要职业就是当兵,很少有种地的,平常唠嗑都是谁谁杀了多少人。几百年下来,这里的士兵都有一个特性,具体表现为,进攻时,就算只有一个人,都敢冲锋;剩下一个人也绝不投降。

秦兵的主要对手是农民军,尤其喜欢打闯王,与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黑水裕交战,秦兵和洪承畴的洪兵联合,以逸待劳一举击溃强大的高迎祥并生擒。孙司令极善练兵治军,通晓兵法,胸有筹谋,在明末实是第一等的帅才,手下的秦军攻守兼备,进退有据,与流贼鏖战多年,屡建战功。最猛的时候将第二任李自成打成只剩18人,差点要了李自成的小命。

秦兵结局:崇祯十六年,今非昔比的李自成进攻潼关,下狱的孙司令再次被起用,孙司令带着乌合之众的新兵被崇祯逼着仓皇应战,孙传庭和他的秦军全军覆没。明史记载“传庭亡,而明亡矣。传庭者,孙传庭也”不禁让人唏嘘。

NO.3天雄军

司令:卢象昇卢司令

士兵来源:士兵大都来自于大名、广平当地

天雄军拥有极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两个字:“团结”也叫关系,部队里的人不是父子兄弟,就是同学同乡,都是关系户,和后世曾国藩的湘军一样。这种团结的关系在打仗的时候特别容易体现,如果进攻的话,全部都会拼命冲锋,为自己的亲人报仇,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要逃跑,全部人都会跟着逃跑,曾国藩同志就遇到过这种事,开打不久,就有人开始逃跑,自己的兄弟都跑了,我得赶紧跟上呀,一跑全跑,追都追不上,曾国藩当时只能投河逃生,他跑不过他们。

当时卢象昇卢司令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卢司令长得白,下手却特别黑,每次开战,他都站在最前面带头冲锋,箭术也是十分高超,谁要是逃跑,卢司令抽空就给你一箭。卢司令如此治军,天雄军每次都拼命冲锋,绝不逃跑,谁也不想挨一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