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清真大寺

2020-08-28 16:27:50 作者: 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清真大寺 金长征

说起对伊斯兰文化的略晓,是源自二十余年前著名作家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后来,由于生计,我来到古城西宁。闲暇之余,在著名作家霍达及张承志的文学作品中,使我想起曾经近在咫尺的东关清真大寺,虽说它的身影只是某个时刻的惊鸿照影,一掠而过。

但经年之后,无数个瞬间身影的叠加竟然在我的脑海里堆砌了一座不大不小的岛屿,占据着我的一分念想。直至随着对伊斯兰文化的逐步了解,尔后多次走进东关清真大寺,身临其境感受伊斯兰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说起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与西北地区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

“西宁清真大寺,创自明代,屡经兵资,其地迭废。”(《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相传明洪武年间,由明将军西平侯沐英,建议明王朝初次修建的。”(1961年编的《西宁市志稿》)。据史料记载,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北宋。明洪武时,太祖朱元璋允准甘青穆斯林人士之请求,敕令回族名将沐英和穆斯林土司领头,在东关古清真寺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可同时容纳三千多人做礼拜的清真寺。建成后,朱元璋亲笔御题《百字赞》,希望寺院从此“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佑,默祝太平”。

此后,历代皇帝多降旨加护寺院,所赐乌纱帽、乌丝鞭等悬挂于寺门,并明文规定“凡进寺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大寺一时名噪于神州,显赫于河湟。清末西北地区屡经兵燹大寺也是屡废屡建。1918年,中国伊斯兰教伊赫瓦尼的创始人、大学者马万福(果园哈志)来到西宁,在穆斯林代表人士的支持下,于次年重新测定方位,将大殿移建至适于礼拜的方位。于是,大殿就成了如今与大街成45度斜角的样子。1999年,大寺又进行了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扩建,遂有了今日的规模。

十余年来,我不知多少次走进东关清真大寺。每每置身其中,仿佛远离了红尘,心灵也时常被一张澄澈的镜台罩住。

东关清真大寺,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雄伟壮观。嵌在临街的高大的西式大门主楼上的“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九个镏金大字,与鹅黄色的大门和谐搭配,格外雅观。

主体大门娴静、淑美,在含蓄的收敛中透出让人回眸的内秀风情。主体大门两侧则为高十八米的三层六角形的中国式亭阁建筑——宣礼楼。

拾级而上,进入寺内,只见树木花草郁郁葱葱,建筑斑斑驳驳,颜色古朴,极具历史沧桑之感。那雕梁彩檐、金碧辉煌的古典建筑与民族风格合二为一的建筑,显得蔚为壮观雄奇。

望着寺内古朴庄严的建筑,我的内心深处不由感叹,东关清真大寺能在古城西宁留存六百余年,一定说明伊斯兰文化融汇到中华文化的和谐、共存的事实了。

穿过巍峨、错落有致的重五门,就到了礼拜堂前的广场大院。场内铺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青石板。广场南北是两座老式木楼,北楼为接待室、藏经室等,南楼为阿訇进修班教室、教研室、博物馆等。

位于南侧的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些舶来的器物,如金黄色的汤瓶,鎏金的碗、雕花的木盘,以及本地出土的绚丽瓷器。它们各具神釆,各有神韵,无言地诉说着历史曾经的繁华、大气。此外,还展示了回族过去的服饰,这些服饰既保留了阿拉伯人的长袍宽袖的特征,又融入了汉儒服饰的圆润和内敛,流转出创新探索中典雅、大方、素净的神韵……

沿着中轴线,就到了其主体大殿——礼拜大殿。大殿坐西朝东,以使信徒礼拜时可正对西方朝拜圣城麦加,这是国内所有清正寺共同的建筑布局。宏伟的大殿呈卷帘状,殿前卷棚,前殿、正殿与后窟三殿相连,单檐歇山顶式斗拱顶,飞檐高翘,明卷暗卧,势如游龙。

大殿墙壁用青砖砌成,屋面装饰彩色琉璃瓦,殿脊中心竖有三个金黄色经筒,灿烂夺目,相映成辉。据悉,此经筒是甘肃拉卜楞寺所捐,为国内清真寺所仅见,殿内的18根大柱为佑宁寺所赠。

东关清真大寺,这座凝结河湟回、撒拉、汉、藏、土各民族智慧和友情的建筑构件及饰物与大寺的整体布局浑然一体的古老建筑,是我国各宗教和睦相处、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前廊两侧各种图案精雕细刻,殿门两侧是砖制九扇屏,上面是精巧的花草砖雕图,古朴庄重、典雅清秀。大殿外还有两层回廊式“配楼”,左右对峙,给清真寺平添了雄壮的气势。

透过敞开的殿门,只见殿内宽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时容纳三千多人进行礼拜。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 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

东关清真大寺,不仅是广大穆斯林群众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民国以来,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教派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将该寺作为海乙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伊斯兰教学者,且在海内外享有声誉。

作者:王祥奎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