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到底好在哪里,以至有“孤篇压全唐”之誉?

2020-08-29 12:21:03 作者: 《春江花月夜

月有圆缺,寄托着人们对美满圆融的向往、对死亡的忧惧,也启示世人思考宇宙与人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作者在此脱离了个体的狭小,将目光转向了整个人类。人与月展开了情的交流,让《春江花月夜》看似哀伤,但却不全是颓废,而是充满着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有着初盛唐明快清新的气息。

唐朝统一后的一百年中,没有产生特别伟大的诗人和诗歌。但是这一时期已经开始逐渐纠正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和形成各种新的诗歌形式,是盛唐诗歌辉煌前的准备时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伟大作品。这是一首对美的认识的赞歌,是对宇宙永恒性的领悟的哲思。

诗人们在面对社会的变化无常,在与自然宇宙的对比中,领悟到人的生命的有限,从心灵深处领悟到天地乾坤的永恒和不朽,继承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对时间流逝的慨叹,横向联系了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嗟吁,并引导了后来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豪情。

张若虚将月的阴晴圆缺与江之不舍昼夜、花之常开常谢、春之周而复始这些永恒和不朽的便是联系在一起,将宇宙意识贯穿于文学,用哲学精神去进行人生探索,象征着张若虚及其初唐诗人们宇宙意识的勃发,无疑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这正是的文学价值之所在。

置身于纯净澄澈的宇宙天地,张若虚对月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与明月最初的相遇发生在什么时候?究竟是谁发现了江月的美?又到底是什么时候明月照到了那个人?

古人时常对明月发出人生易逝的感慨,而张若虚从人与月的最初相遇时候探问,表现出诗人辽阔的宇宙意识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使得全诗的基调合应了初盛唐时代“哀而不伤”的基调。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 中心意象,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集合了江水、沙滩、天空、白云、扁舟、高楼、原野、枫树、花林、飞霜、镜台、鱼龙、思妇、游子、砧石、鸿雁等众多意象,组成完整、有序的诗歌意象群。

江水和明月是全诗的中心意象,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的“江”与“月”,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由远及近的江水、沙滩;由高到低的天空、原野;由低到高的枫树、花林、白云,这些实景与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等诗人想象的虚景相组合,由实到虚、由物及人,既符合人的思维规律,也符合人的视觉规律,构成一种优美、和谐、扣人心弦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作品,诗中对自然美的赞叹,对人生宇宙奥秘的追寻,对爱情的渴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给人以春的气息,春的希望,春的活力。

张若虚之前的宫体爱情诗大都呈阴柔之美,而从齐梁绮靡诗风里走出来,的张若虚,在爱情诗中融进人生哲理和宇宙意识,从而使这首诗作既具缠绵温柔之美又有深远浩茫之气, 这正是她“以孤篇压全唐”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