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篆刻的朋友一般不看重唐宋元明清印,因为中国的实用印章发展到唐宋元三个朝代,质朴、古雅气息消亡殆尽,到了明清简直就成了极致的工艺品。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里依然介绍了明清官印,但主要讲明清官印的印制。
据黄惇先生所言,我们应当把“史藉所记大量历代印章制度的文字,排除在印论范围外。”因为它们对于认识印章之美“关系不大”(《中国印论汇编》上卷,第一编,提要)。因此,我们可以把《篆刻学》中所载的明清印章制度当成资料查询就好,本文就不再整理照录了,我们只谈与篆刻艺术相关的,或者说,关系密切的。
(《篆刻学》明印部分书影)明印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频频,到1368年,朱元璋带领的义军最终推翻元朝政权,立国号为明,建都南京。明王朝在政治领域及军事领域都作了相当有效的变革,主要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揽军政大权于皇帝一身,至明英宗九岁继位,明朝开始衰落(皇帝太小),至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下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前后共经276年,历16帝。
到了明代,官印基本沿用宋元印制,只是盘叠更加突出(九叠特征更加明显),印边进一步加厚,工艺性进一步增强,另外印钮略高,由较低的低矮柱纽改变为类似汉代玺印的杙(yì,木桩)状钮,如图:
(明印实物)
明是汉族政权,相对来说,印匠们对汉字的研究更深入一些,因此,印章中的文字相对也更严谨。因此,明印大多看上去法相庄严,端正工致。邓散木先生所举印例如图:
(明印举例)
第一方“吏部文选清吏司之印”,看“文”、“司”两字的盘叠,这是为了使印面更加匀满;第二方“钦差督理三省织务内官关防”亦是如此,只是空间安排更加密实,厚重的印边加强了庄重感,但也同时导致印章逐步丧失了艺术性,更加接近工艺品。
另外,明代内官还增用了长方形的“关防”印和没有品级的“条记”印。其样制大致如下图:
(明长条印)清印
明灭后,皇太极于1636年在沈阳登基,改后“金”为“清”。并南下占领了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后定都北京,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政权,历296年。
清代官印上承明朝印制,但因为清是满人政权,因此印文既有纯满文入印,也有满汉文同时入印,双文入印又有区别,乾隆以前入印满文多为满文楷书,到乾隆以后,满文书写多仿制汉文篆体写法(同样是满汉文同时入印,其实是有差别的)。
邓散木先生所举印例如图:
(清印举例)
“江丘县印”、“延丘州印”两方,显然是乾隆后的官印,半清半满,满文是依照汉字的样式篆写的。甚至印背也有满文款记(满汉双款),如图:
(清印印背的满汉文双款)
另外两方印例实际上也是乾隆以后的印例,如图:
(清印印例中的长条印)
第一方“永绥厅同知之关防”,是满汉双文的,后面的“上海租界会审委员钤记”已经是晚清的印了,因为此前,清政府已大量出现纯汉文玺印,甚至连皇帝也用起了纯汉文玺印,比如这方:
(八征耄念之宝)
这是乾隆帝的“八征耄念之宝”,用柳叶汉篆,精致华贵到了极致。到了同治初年,由于官印遗失作伪的情况严重,重新发行的印章在满汉文中间又加上了满文楷书以作分别。
《篆刻学》到这一章为止,官印部分全部读完,唐宋元明清的官印各有特色,但对于篆刻艺术的影响相对不大。因此,对于篆刻学习来说,篆刻史的前半部到南北朝止,官印价值很大;篆刻史的后半部,则以元明清的私印为主。邓散木先生明清官印部分的内容,仅当资料留存就好。
实际上,元以后,文人介入印章创作后,真正的“篆刻”史才开始,之前的叫“印章”史。
(【细读《篆刻学》】之1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