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视死如生”的,他们是相信死者仍然有意识的,将死亡看作换个地方继续生存。按照自然科学的解释,人一旦死了,那就是真的死了,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做的一切都不会被死人知道,生人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心理安慰罢了,有人说厚葬只是求心理安慰,其实死人是不会知道的。但这种说法也不完全科学。生死是个大课题,自然科学也有解释不了的现象,但是古代的丧葬文化可以说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值得后人敬重的。
丧葬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数千年间,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土葬、火葬、水葬,不同的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古人可以不惜财力地经营丧葬,甚至可以倾尽所有的宝藏,也就是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提到的“厚葬”。
厚葬之风,兴于先秦,盛于西汉,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一种传统思想,作用甚微,却贻害无穷。
1,夏商时期,陪葬日用陶器
在考古发掘中,夏或夏以前的陪葬品,一般为日用陶器,如鬲、盆、罐等,这些土陶器皿出土时还常见盛过食物的残痕,反映了使用陪葬品的意义在于让死者实际享用。至殷商以降,陪葬品除了日用陶器之外,出现了大量的青铜礼器,如鼎、觚、爵等,显示了送丧器具向非实用性变化的趋势。
2,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量青铜器
特别是西周的礼乐制度中的列鼎陪葬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可见此时的陪葬品并非以前害怕“死亡传染”寓意所能企及,而是新赋予了陪葬品以“礼”的寓意,使得陪葬品具有了阶级划分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世的厚葬之风开启了先河,对后世的丧葬制度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这种导向作用的左右下,厚葬之风逐渐得以形成。
陪葬九鼎、治墓室隧道已不再是天子的特权,已成为诸侯竞相效仿的丧葬制度,使得厚葬之风盛行于社会上层阶级。由于“礼不下庶人”的宗法传统和经济因素的约束使得厚葬之风只能盛行于社会上层。
3,秦汉时期是厚葬习俗的形成鼎盛之时。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秦汉两朝的相关制度对中国后世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其中也包括厚葬习俗。然而在此之前,厚葬导致社会财富的极大消耗。丧葬形成了礼制,形成了等级。
4,明清时丧葬之俗愈趋浮靡
。厚葬习俗在秦汉之际得以形成,在东汉时佛教思想的影响下,特别是宋明时三教的融合,更为厚葬习俗提供了思想伦理基础,使得厚葬之风在中国古代社会大行其是。时至明清,丧葬习俗愈趋浮靡,主要表现在大摆丧宴方面,就是到今天湖南有地方死人还是摆流水席三天三夜,花费大量金钱。
自先秦时代而起,厚葬习俗开始产生并发展,历经千年的历史而盛行不衰,在明清之际愈趋浮靡。可以这样说,厚葬之风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能够存在如此之久,背后必然有着深层的因素作为支撑。但也危害更多。
a,消耗大量资源,好的东西都埋在了地下,如青铜器做工多精细,随着大量铜埋在地下,后期越来越少,连工艺也失传。
b,消耗大量物力,倒如,考古发现多少二千多年前的棺木都是名贵木材,到现在都完好如初。需要多少人才能运出做好。
c,消耗大量人力,考古发现的漆器,现在研究发现,每道工序都需上百人几十天才能完成,浪费了多少人力。
d,每个墓穴,贵族以上级别的,都需要建设几年甚至几十年,很多人不用干其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