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里还是范睢的私仇啊!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一个国际事件。不过这也不得不说秦昭襄王的权谋实在是非常高明,在还不了解赵国实际的情况下,并不是直接派兵出去攻打赵国,要赵国交出魏齐。而是将这一个棘手的问题交给了赵孝成王,看赵王是如何作出反应的。这在《鬼谷子》一书里面有“欲闻其声,反默。”的权谋原则,秦昭襄王在这里也应用得非常好。
这样赵孝成王就已经坐不住了,他为了手足之情也没有顾及太多,立马发兵围住了平原君的家,目的就是想要去捉拿魏齐,然后换回他的王弟。可是魏齐很快就知道了消息,从平原君的府上逃了出来,但是他还能跑到哪里去呢?唯有逃到赵国的相府虞卿的家里,希望虞卿可以说服赵王,使赵王改变主意。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也正是按照秦昭襄王的想法发展下去的,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就看他们君臣之间的协调程度了。如果他们君臣之间的协调程度并不是很强,那么在未来的战争中,秦国就有可能战胜赵国。
事情的发展也正如秦昭襄王所料,虞卿说了很大的道理,都无法说服赵王,所以只好解除相印,辞去赵国丞相一职,陪着魏齐一起逃亡去了。两个人先后又跑回了魏国,从而得知楚国的信陵君可以收留他们,但此时的楚国其实也没有实力可以对抗秦国,魏齐在见到信陵君的难处之后,就决定自刎。赵孝成王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取了魏齐的头颅,换回了平原君。
范睢的大仇终于得报,其实更重要的是秦昭襄王也摸清了赵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亲情对于一个国君来说的确比较重要,但这种关系随时都可以造成君臣关系的破裂,这也使得秦昭襄王明白,赵国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要两国之间的战事拖得比较长,赵国的君臣之间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这样秦国战胜赵国的机会就来了。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后来在长平之战当中,秦国与赵国对峙了三年,也到了赵国按耐不住的时候,本来赵国的主将廉颇是坚持防守的,赵国内部很快就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说秦国最担心的是赵国的马服君赵括,这也使得赵国将赵军主将换成了赵括,赵括是主将进攻的,就很容易被秦国打败。
因此,长平之战的胜利,秦昭襄王在帮助范睢报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布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