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俑(金堂李家梁子出土)
吹箫俑(成都万年场出土)
拥抱俑(合江县草山出土)
俳优俑(成都博物馆藏)
蒋蓝 摄
镇墓俑(成都田家寺M26)
本报记者 蒋蓝/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成都平原出土的东汉陶俑,不但反映了东汉蜀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深刻揭示了当时人们饮食、交游、衣着、居住等生活情况,以及蜀地与中原融合的关系,还为我们研究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东汉蜀地流行随葬陶俑,几乎到了每座墓葬均发现有陶俑的惊人程度,但长期以来未有系统研究。索德浩博士历经4年完成的《四川汉代陶俑与汉代社会》新近出版,成为填补空白之作,反映出早在2000年前,蜀地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对生活美学的实践。
嘉宾
索德浩,1980年生,江苏新沂人,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考古专业,博士。2006年-2018年就职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8月进入四川大学考古系工作。主持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约50个,发表学术论文、简报约80篇,出版学术专著《四川汉代陶俑与汉代社会》等两部,执笔编写考古报告5部。
对话
东汉后期
四川陶俑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
记者(以下简称记):人们知道“俑”,绝大多数来自成语“始作俑者”,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索德浩(以下简称索):“俑”的意思有两个:第一,外形高度仿生人;第二,送死的明器。汉代俑有土、木两种。目前发现最早的陶俑出土于安阳殷墟王室墓,奴隶或是战俘,共3件。春秋战国时期陶俑主要发现于北方地区,以齐、韩、秦等地最多;南方楚及其文化圈内流行木俑随葬。至秦、西汉,陶俑随葬习俗开始盛行,以现代陇海铁路线为中心,条带状分布,向南向北皆渐减少,其中关中、徐州地区发现的陶俑数量最多、最精致,特别是关中地区,作为皇家所在地,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至东汉,以上两地陶俑发现数量减少,有人认为与东汉皇陵内限置俑人制度有关。而四川、广州等地区陶俑盛行,只是广州地区发现的陶俑数量虽多,但其规格、艺术水平、数量都无法和四川地区相比,可以说东汉中晚期四川的陶俑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
也可以发现,最早的陶俑是从苏北、鲁西南向西传播到河南南阳、四川一带,再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巴蜀陶俑的特色。
陶俑可最大限度复原历史信息
记:陶俑作为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包含了大量历史信息……
索:解读陶俑在墓葬中位置及其功能可以研究当时的丧葬思想、宗教信仰;讨论陶俑的分类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阶层、职业构成和生产、生活体系。比如,依据兵马俑可以了解当时的兵种构成和排兵布阵情况;依据劳作俑可以了解社会生产情况;依据宴饮俑可以了解当时社会娱乐情况;依据舞乐俑可以了解音乐舞蹈史;陶俑的穿着提供了服饰信息等。著名金石学家、甲骨学家王襄认为:“古俑之可宝,不第发前人之未见之奇,识古人之葬礼已也,其衣裳冠履可考历朝之服色焉,其跪拜立肃可考历朝之礼节焉,其装饰、其制作可考历朝之习尚与美术焉。有是数者,得之者当如何珍惜也。”
记:陶俑本身属雕塑品,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索:陶俑最重要的特点是直观性强,这是其他历史文献和画像材料所不具备的。文字过于抽象,画像是平面形象,而陶俑则是通过立体形象直接表现三维场景,一组排列有序的陶俑组合就是一个社会场景。研究者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片段、场景、组合连接成连续的影像,最大限度地复原当时的社会历史。
历史上对陶俑的分类大体有7类,这些分类法各有所长。我主要根据动作、形象对四川东汉陶俑进行命名,如执刀盾俑、吹笙俑、抚琴俑、执锸箕俑、站立拱手俑、抚耳坐俑、抚案剖鱼俑等,然后以动作、形象为线索,结合相关文献推测其职能,在了解大致职能的基础上再进行类别划分,因此这种分类最接近汉代社会生活现实。
汉代蜀人的衣食住行
记:四川汉代陶俑往往拥有潇洒自由的身形、质朴纯真的微笑、丰富生动的神情,无论是舞蹈俑、听琴俑、厨俑、牵狗俑,在喜乐之间流露出一种儒雅的神态,内心世界平静安详。
索:四川人俗称的“蛮子洞”,往往是古代崖墓,由享堂、过道、耳室、棺室组成。后来也成为居民躲避战乱的居住地,有些地方使用至今,享堂空间往往还是存在的。考古学家王襄、罗振玉、郑德坤等是研究四川陶俑的先驱。1908年英国传教士陶然士、1936年葛维汉在四川多处崖墓里发现了众多明器,陶器有楼、灶、甄、壶、盘、灯、鸡、鸭、犬、马、猪、羊、鱼、蛇、鳖、怪兽、人形俑等。四川出土的陶牛极少,当时流行陶雀,“雀”通“爵”,表达了渴望当官的大众心态。俑的形象有男有女,官员、文士、主妇、婢女、武士、庖厨俑等,或抚琴、舞蹈、执扫帚、执盾、戴面具吐长舌等,由此可分析当时四川社会的风尚。民国时期盗墓之风起,近年来,我在新津参加了瑞林寺山400余座崖墓的发掘,无一座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