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纵观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每一个朝代的兴盛衰荣皆历历在目。远至文明兴起的黄河流域,近到清朝政府退出历史舞台,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拥有不同的文明制度,起国之初各方势力盘踞一禺,各自称王,整个华夏大地四分五裂。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才正式拥有“国家”之说,国已建成,国之根本即乃提上日程,彼时再以统治者一人如何能管理得过来这泱泱大国,于是官僚阶级便顺应国事而兴。
官僚制度的设立是皇帝统治国家的直接手段,代表国家和统治者的意图行事。继而对于这股强大的力量机构,如何选拔以及管理便成为历朝历代都不懈努力的头等大事。地方与中央都需要人才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那么对于人才的选拔标椎也自是不同的。仔细研究历史就可窥见,每个朝代生产力水平以及文明程度的差异,都对于选拔官吏有着直接影响。但幸而有前人为师,便可做后车之鉴。历朝官吏都不断适应文明发展的要求,不断迎合统治阶级的标椎,整个官僚制度的发展也愈加完善,各自按部就班维护社会发展。
封建官僚(壁画)
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所谓世卿世禄是指,卿”乃贵亲贵胄,世代沿袭,子承父业,弟从兄业;“禄”制下的官吏下所拥有的钱财归自身所得,且也是世代继承,名下封地都是个人产物,拥有绝对的管辖权,封地所缴纳的赋税也归其享有。
然而对于世卿世禄制是否存在于先秦时期,现代史学家也各执一词,有人认为西周时期推崇“宗法制”,诸侯、卿大夫、士都是贵胄出生。况且就连官吏也是世代继承制。也有史学家持反对意见,于古籍中论证周公旦以选贤举能为选官标准,因而说西周时期是世卿世禄制是说不通的。也有人认为世卿世禄制是起源于春秋中后期。几方各占其理,历史也无从深究,但世卿世禄制确有早期选官标准的记载。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示意图
军功爵制
楚国都城被吴国攻克、齐国陈氏取代姜氏、三家分晋局面,标志春秋时期就此结束。战国群雄并起时代来临,此时霸据各方的诸侯国已经不再唯周王朝马首是瞻,天下局势剑拔弩张。此刻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得顺应“变法”潮流。最为有名的变法实是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军功爵制”,通过军功受封加爵大大鼓励士兵士气,也为之后秦国走向巅峰打下坚实的军事基础。除秦国外各过也纷纷采取措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传统,魏国、楚国的变法,新法以奖励军功、对新贵族的提拔,在推动官僚体制改革方面产生巨大的效果。但商鞅的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仍然是最有成效的,但它也有局限“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的苛刑使得民间一片哀声哉道。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
察举制与征辟制
战国时期的变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战争四起的时代需要,但因其过于“血腥”,且休战时期国家需要发展,不能依靠建立军功的“莽夫”提出国家发展的建设性意义。所以到汉代时,响应国家求贤的号召,郡国必须向中央推荐治国人才,在惠帝、吕后、文帝的共同推动下,于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便形成完善,地方逐渐摒弃“选贤举能”而开始采用选拔人才的“科目考试”,在之后的发展中,科目考试内容不断充实,涉及面拓宽,自此科目开始拥有一套设施完备的系统,为之后的人才选拔奠定基础。
不仅如此,汉朝还有另一个选官标准“征辟制”,目的是为朝廷征询更多贤人智士。由地方推荐品行优异且善具管制人才,此举就是为了招揽心气高雅不愿科举的能人。通过几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朝廷的官僚制度大幅提升,有才识的人也终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九品中正制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选官制度萌芽。“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收复东汉后为维系朝中社稷所制定,经由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选官制度。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因其存在时间久远乃被后人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依照其德望与贤能分为大中正类别向国家举荐,自然以此类推,还有小中正的说法,此法对于州郡之官起到限制作用,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大大加强。不过有推荐也有弊端,一些世家大族依仗其财力与声望便可混入仕途,对于民间寒窗苦读的百姓进入仕途便是难于上青天,于是便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说。但对比之前的选官制度来说是进步的。
(五)科举制
“科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三者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的是科举制更趋于完熟,是在逐步积累的选官经验基础上的终极产物。不仅对当时社会意义重大,对于当下的选拔标准也起重要影响,也就是时下考试的前身。彼时的唐朝文风自由,民风开放,文人志士云集,正是由科举考试促成。
贫寒人家子弟无需权贵扶持,可通过科举一朝平步登云。因而学习之风盛行,举国之下,皆是一片好学之景,也使得读书人关心朝廷心系天下百姓。对于增强国家民族荣誉感方面来说是非常成功的。结语
科举制冲破察举制桎梏的枷锁,是察举制的升华。弥补了察举制中贤德之人而无治国之能,官僚阶级文化水平大幅提升,对朝廷的施政纲领提出建设性意义,于女帝统治时期,兼武举出台,而后选拔人才文武双全。科举制是真正意义上打破察举制受封建世家和权贵的束缚的选官制度,于是便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鼓舞士气的诗句。由此,有志之士皆有机会入朝堂,本就出生于农民阶级的读书人,代表占全国绝大部分的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于是农民阶级的诉求就更能被统治阶级采纳。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