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小编到浙江省博物馆参观了“金银同辉——南宋金银货币精华展”。这次展览是南宋金银货币的集中展出,让人大开眼界。南宋定都临安后,商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货币形式也日益多样化。透过这些金银货币可以了解临安的富庶和繁华。
参观展览的游客。
相五郎二十五两金铤,十分金。
这些金银货币上面,都刻有铭文,记载着它们的重量、成色以及打造它们的铺号和工匠。如果重量或成色不达标,很容易就追溯到责任人。经现代监测,金铤、金叶的成色在95~99.9%之间。
相五郎二十五两金铤。
南宋的流通货币是纸币和铜钱,黄金白银作为朝廷的基本财富,在国家税收、专卖制度、海外贸易、地方官府上供、大宗商业贸易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对百姓而言,这些闪闪发光的黄金白银,并不能直接用于购物。假如你获得了一个金铤,你要到金银铺兑换成流通货币,才能买衣服买食物。
陈二郎铁线巷一两金铤。
金铤有束腰型和直型两种,最重的有五十两,轻的有一两。贵金属用于日常交易,是从明朝开始的。
一两金页,铭文:清河坊西阮六郎铺。
金页系金箔制成,形状好似书页,一般折成十页,长95~100毫米,宽40毫米左右。铭文显示了铸造该金页的金银铺所在的方位和铺主的姓名。
道州淳祐六年上半年马司银五十两银铤。
南宋的银铤都是束腰型,重量有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二两半、六两等,甚至更小。“马司银”即是为购买战马而征收、送付前线军所交纳的银两实物。
广东铸造的十二两半银铤。
这些都属于“上供银”,即地方向朝廷输送的白银。这些白银来自开矿、专卖品钞引买卖收入、各种实物及税收折银。同时,各州为了完成上供白银的数量,还向金银铺买银。
京销铤银十二两半银铤。
“京销铤银”是南宋银铤中最为常见的戳记铭文,意思是京城金银交引铺销铸的铤状白银。南宋末年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谈》中记载:“今人冶银,大铤五十两,中铤半之,小铤又半之,世谓之铤银。”
京销铤银。
循州经制银铁线巷南二十五两银铤。
“经制银”属于经制钱这种税收的折银。经制钱是南宋时期一种特殊的附加税,征收的每项数量都不大,往往以文计算,用铜钱缴纳。由于直接征收的铜钱数量巨大,上缴不便,因而往往在金银铺兑换成银两,以经制银的形式上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