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描写了诗经时代的制衣过程,体现的是勤劳与礼乐文化

2020-09-02 09:15:35 作者: 《葛覃》:描

苎麻茎部韧皮纤维有光泽,耐霉,易染色,用苎麻为原材料所织的布就是夏布,夏布也就是夏天所用的布,苎麻织布,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首先从种麻开始,经过收割,煮麻,剥麻,绩麻(有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打麻,成线,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多道工序纯手工织成布匹。

《礼记》中的深衣就是由苎麻纺织而成的一种衣服。

(《诗经》)

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其完整的体系,是一套非常繁复而且相当完备的规章制度,而且是成文的法典,主要记载与《周礼》,《礼仪》和《礼记》中,有规范日常生活的冠礼,丧礼,聘礼,乡饮酒礼,相见礼;有规范祭祀的祭礼,祭天礼,祭地礼,祭社稷礼,祭宗庙礼。

有饮食宴客的飨礼,燕礼;有规范君臣上下之制的觐礼,朝礼;有军队出行的军礼等。其实礼仪法度已经涉及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礼仪规范的目的在于使“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节有等宜”。

现在反过来看这首做成于西周初年的诗《葛覃》,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七,“风”字的演变和《国风》的含义

风,(繁体写作“風”,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说文解字》)

1,本义,名词。跟地面大致平行的流动着的空气。有词语风雨无阻,风雪交加,风卷残云等。

2,消息,新闻。如词语闻风而动,望风而逃等。

3,没有证实的或者没有确实根据的。如词语风传,风闻等。

4,表现在外的景象或者态度。如词语风景,风光,观光等。

5,风气,习俗。如词语移风易俗,风俗,蔚然成风等。

6,一种疾病的名字。如抽风,通风,风寒等

7,古代称之为民俗歌谣的文字,如《国风》,采风。

8,动词,吹。如风俗教化,风化

接下来重点说一下风字的第八个动词含义“风化”

风化:第一个意思就是指岩师或者别的物体在地面经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而受到破坏分解。

风化:好的行为举止,尤其指美德的浸润人心,上行而下效,用以教化人民。

“诗言志,歌咏言”,这是一位勤劳,美丽,善良,好学,礼貌,尊师,孝顺又快乐的姑娘。我想这就是《葛覃》入选《诗经》的最重要的意义了吧。

前人认为这首诗歌描写的姑娘就是周文王的妻子太姒在出嫁之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太姒勤劳的美德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而且《诗经·周南》就是周公所居住的地方所产生的诗歌,用以风化人民的教育意义很大。

这首诗就是周公歌颂母亲太姒勤劳的。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美德,勤劳这一美德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学习这首诗歌还有必要从

“礼乐”和“风化”

两个概念入手。

六,礼乐概述

西周初年,周成王(周武王之子)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公还政于成王,经过武王的励精图治与周公的辅政,周朝逐渐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此后,周公为了辅佐成王“安人心,定天下”,便着手制作礼乐,希望通过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干戚乐舞(干就是盾牌,戚就是斧头,手持盾牌和斧头跳的一种舞蹈,干戚比喻乐舞),以达到风化天下的目的。

礼乐本是源自于原始社会的祭祀舞蹈,而且礼和乐是分开的两种形式,礼是祭祀时供奉的祭品,用于祭祀神灵;乐是歌舞,用于娱神献舞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礼乐的主要功用是敬神灵。

(礼乐)

周公博览典籍遍访贤士。三国时,魏王曹操就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周公为制作礼乐呕心沥血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这一浩大卓绝的工作。

一是大量阅读前代文献资料、典籍,借鉴前代的经验。二是寻访许多贤士和下层人民,向他们征求听取意见,了解民情,周公居住的洛邑城内有许多银商遗民,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和典籍资料方面的专业人才,周公亲自登门拜访,征询他们的意见。

周公还亲自前往各个诸侯国,向他们请教各地的特有礼仪和风俗习惯。“礼乐成,天下安”,周代礼仪终于在周公的孜孜不倦的工作之下完成了。乐也是源于祭祀的,是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周公用同样的方法造成了乐。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说的就是礼由外在来规范人伦,而乐则是通过乐曲和歌舞来始这种制度更加深入人心,礼与乐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使人们从内心产生对礼的认同。

在西周,乐舞与礼仪相配,有十分严格的制度,不同的等级配有不同的乐舞,周公制作礼乐就是希望用礼把人们的身份区别开来,用乐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起来,使整个西周社会尊卑有序,又能和睦融融。

(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