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诗经·国风》里的《周南》和《召南》就是“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这一特征在《诗经》中很明显,尤其是《葛覃》中刈葛制衣的姑娘的勤劳的美德,这一美德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勤劳的美德为我们中华民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勤劳这一美德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一,《葛覃》原诗如下:
葛(1)覃(2)葛之覃兮,施(3)于中谷(4),维(5)叶萋萋(6)。黄鸟(7)于(8)飞,集(9)于灌木,其鸣喈喈(10)。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11)。是刈(12)是濩(13),为絺(14)为绤(15),服之无斁(16)。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17)污(18)我私(19),薄浣我 衣(20)。害(21)浣害否?归宁(22)父母。
二,注释
(1)葛: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俗名苎麻。苎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茎部韧皮纤维可做绳,也可以织布,叫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季穿用。
(用苎麻织成的夏布)
(2)覃(tán):本指延长,延伸之意,诗中指葛的又细又长的藤在山谷中到处蔓延。
(3)施(yì):移,蔓延。
(4)中谷:山谷中。诗中指苎麻生长的地方。
(5)维:用在语前的助词,发语助词,没有实意。
(6)萋萋:形容植物生长的茂盛的样子,有成语“芳草萋萋”。有诗句“芳草萋萋鹦鹉洲”。
(7)黄鸟:黄鹂鸟,也有人认为是指黄雀。
(8)于:语气助词,无实意。于飞,即指鸟儿翱翔,飞翔的意思。无义。于飞,即飞。
(9)集:指群鸟栖落并聚集在一起。诗中指黄鹂鸟聚集在灌木之上。
(10)喈喈(jiē):黄鹂鸟相和的啼声。此处有引申为乐声之意。
(11)莫莫: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意同“萋萋”。
(12)刈(yì):用刀割或者砍的意思,诗中指割葛(苎麻)。
(13)濩(huò):煮。诗中指将割回的葛草放在水中煮。
(14)絺(chī):细。诗中指用葛纤维织的纹理细的葛布。
(15)綌(xì):粗。诗中指用葛纤维织的纹理粗的葛布。
(夏布织造)
(16)斁(yì):碍斁。诗中指刚做成的葛衣尺寸大小不合体或者新葛衣的纤维刚与皮肤接触引起的不适。此处引申为厌恶的意思。河南洛阳,伊川一代的方言中经常有“碍斁”的说法。
(17)薄:语气助词,也含有稍微的意思。
(18)污: 动词,指洗衣服,搓揉衣服以去除污渍。
(19)私: 平常所穿的衣服。还有的说法认为是内衣。
(20)衣: 见客时所穿的礼服。还有的说法认为是外衣。
(21)害: 同“曷”,疑问词,哪些。诗中指哪些衣服。
(22)归宁: 《毛诗序》中认为此诗指周文王之妻周公之母太姒在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或指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麻布
(麻布)
三,《葛覃》译文
葛藤又细又长,蔓延到山谷中到处都是,葛草的叶子碧绿又繁茂。眼前是一片葛草绿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黄鹂鸟在天空中快乐的飞翔,飞倦了就停歇栖息在山谷中的灌木丛上,黄鹂鸟相和的叫声是多么好听呀,就像动听的歌声一样。
葛藤又细又长,蔓延到山谷中到处都是,葛草的叶子碧绿又繁茂。眼前是一片葛草绿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开始收割葛草了,把葛草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细的葛丝织细葛布,粗一点的葛丝就织成粗葛布,不管是细布还是粗布,做成的衣服穿上都很舒服。
回去告诉我师傅,我要请假回家看望父母。快把平常穿的衣服洗干净,再把礼服也洗干净。洗与不洗的衣服都要整理好,要摆放有致,师傅的教诲一刻也不能忘记。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看望我父母。,把我劳有所获,学有所成的好消息赶紧告诉父母。
(夏布织造)
四,诗意畅想曲
第一篇章: 劳作序曲
这首诗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序曲,以景入画,以景入情,景情并茂,开篇即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其叶萋萋”是对山谷中青碧碧绿,藤叶茂密的葛草的如诗如画的描写。
幽静的山谷中到处是蔓延的葛藤,又到了收割葛草的季节了。
(葛草)
这时候,一位美丽的姑娘轻轻地走进了山谷中,美丽的姑娘怡情地欣赏着眼前的一片片绿意盎然,好像自己就是这许多葛叶中的一片叶子,在清晨的微风中轻轻的摇曳,这一片片的葛草也生姿了,景情合一,美丽的姑娘忘我的陶醉于眼前的绿意盎然
远处的天空中飞来一群美丽的黄鹂鸟,飞落栖息在姑娘身后不远处的灌木丛上,发出一阵阵“喈喈”的叫声,黄鹂鸟鸣啭的叫声是多么动听呀,黄鹂鸟翅膀的扑落声,“喈喈”的叫声,多么像是为美丽的姑娘伴舞的歌声与舞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