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年代,渤海根据地既是前沿阵地,又是资源供给和队伍修整的大后方,战略地位可见一斑。抗战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牛头镇村六分村,就有一处百年老宅,曾作为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它的存在与一位当地的村民息息相关,他就是马敬堂。
讲解员 魏子博: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农家院落,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1881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由马氏第十三世孙马殿华所建造。到20世纪初,宅院传承至马殿华的曾孙马敬堂,因为政治可靠、家境优渥、房舍宽敞、位置又隐蔽,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清河地区专署、寿光县委县政府、寿光独立团团部都曾在此办公。
当年,这处宅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由于地处胡同北端,十分隐蔽。往南便是东西大街,往北百余米与田野和巨淀湖相连,前后都可迅速撤离。当时因环境险恶,我党军政机关时常居无定所,房主马敬堂便提供此宅和另一处大场院,用于部队和政府机关办公、操练、集会和养马。
讲解员 魏子博:
马敬堂家境富裕、勤劳正直、持家有方,受马保三、李灼亭等革命者的影响,从抗战伊始,他就带领全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马敬堂的三个儿子和大女儿先后参加革命,被誉为“一门四英”的红色家庭,是远近闻名的“抗战堡垒户”。
抗战时期,马敬堂通过传递情报、协助接待,参与革命活动,留下了不少抗战故事。据说,当时抗战药品奇缺,驻寿北抗日部队弄到一批稀缺药品,却正逢日伪军到清水泊“扫荡”,药品无法带走,就留在了马敬堂家。
讲解员 魏子博:
叛徒听说后,带人闯上门来逼迫他交出药品,马敬堂老人大义凛然,怒斥叛徒的卖国行径。敌人翻箱倒柜,最终一无所获,方才灰溜溜的离开,原来马敬堂老人早有准备,他先将药品转移至村外一处坟地,将药品掩埋,伪装成一座新坟,从而成功躲过了敌人的魔爪。
看似普通的民宅曾有不少党政军领导在此带兵驻扎过,杨国夫司令员便是其中一位。
讲解员 魏子博:
这位是杨国夫司令员,时任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他是一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将领,在1939年到1945年间,曾在渤海军区战斗了整整7个年头,他曾长期在这里的东厢房住宿和办公,指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
百年老宅,历尽沧桑,虽然弥漫天地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我们不能忘记,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数革命者慷慨赴难,用鲜血灌溉了巨淀湖畔的每一寸草木,用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来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杨晓强 胡莎莎
责编: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