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几十年,梁思成大量建筑手稿曝光,媲美电脑制图

2020-09-03 19:28:36 作者: 时隔几十年,

很多年前,西方对中国的建筑一直持轻蔑态度,认为中国建筑外表简单构造简陋没有发展,再加上中国古代建筑的技巧传承主要靠师徒的口传心授,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国际上关于中国建筑的参考文献极少,其中从古流传下来的《营造法式》,因为时代久远,看起来如天书般令人费解。

所以外界普遍误认为中国建筑相较于其他系派很低劣幼稚。

而这样轻浮草率的结论,甚至影响了中国人自己,国人对本国艺术发生过怀疑乃至于鄙薄,认为只不过是工匠之事。

却不知道,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丝毫不受外部文化影响,渊源深远,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

中国建筑孕育于史前时期,发育在汉代,在唐代成熟,到了宋代臻于完美,直到明代开始衰老。

中国的建筑外表简朴,内在结构复杂精美。

那些佛教庙宇中的翼展屋顶,宫殿宅第中的格子窗棂、庭院里的月门和拱桥,极具特色,让18世纪的欧洲设计师之倾倒,甚至创造了一种专门模仿中国装饰的艺术风格,“Chinoiserie”,每一处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工匠们历经千百年不断优化改进,建造出适应人们各种日常生活的建筑,结果到头来却被人们所不重视。

梁思成一直对这现状所忧心,他特别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延续中华文化,梁思成在美国宾大读书的时候,看到了著名的《弗莱彻建筑史》一书,书中插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令他十分钦佩,于是决心在自己写作的《中国建筑史》专著以及相 关研究论文中,要把插图画成这个水准。

而这谈何容易,要知道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设备先进,资源渠道众多,可以安心的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专心绘画,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经济困难,测绘工具简陋,出行极其不便,人们温饱尚不能满足,更别说去全国各地探寻古建筑,并且把测绘图达到世界水准。

其困难绝非一般,但梁思成却把这项任务当成己任,作为毕生的使命。

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助手莫宗江,自带行李铺盖卷,背着测量仪器在中国各个角落考察古建筑。

因为环境简陋,他们只能在古庙或者路边小店中投宿,虱子成堆,有些地方还要提防土匪,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克服重重障碍,拉开皮尺,一点一点丈量着建筑的大小构建。

建于1205年的河北正定阳和楼,于20世纪60年代被拆毁,

于是这座在县长眼里“毫无价值的破庙“就消失了,当梁思成于1953年得知这消息时,痛彻心扉地惋惜道:“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建于1008年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在民国初期据说因为修铁路被拆,

为了测量、拍照、记录,他们临时搭起脚手架,去抄寺庙石碑上记载的修庙年代和经过,惊动无数蝙蝠,扬起千年尘埃,冒着生命危险踩高沿低,一边躲避战乱一边写下《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