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死后不被盗墓,李世民想出一妙招,结果却让他被嘲笑了1000年

2020-09-04 10:20:08 作者: 为了死后不被

在我国古代,素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一说。古人认为:在这世间里,人活着在阳间,而死后,则将到往阴间。两界互通,但生者和死者却无法换界。为了将自己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入阴间,能让自己在死后也活得潇洒,有钱人家基本都以厚葬的标准去下葬。而且是一级比一级的墓大,陪葬品更是珍贵无比。

而作为皇帝,他们是国家的统治者,拥有世间最高的权力,更希望将自己的荣耀与权威延续下去。也正因此,他们从登基那天,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属于自己的帝陵。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举动,也正是为了死后权力永享,富贵延续及国运长久,庇佑后世子孙。

不过,他们投资如此之大,陪葬品如此之多,虽然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但同时必然会引起盗墓者的垂涎。王朝终将灭亡,人也不可能永生,未来如何发展,他们一无所知,即便是帝陵怕也难逃一盗。如汉朝的曹操,便将历朝的豪华坟墓几乎盗了遍。为了求得死后安宁,唐高祖李渊决定实行薄葬。

由于自己的陵墓较小,他采取了流沙墓的构筑形式。盗墓者若想得手,则必须将几吨甚至上百吨的流沙全部搬运,才有盗掘机会。在如此严防死守下,盗墓贼没有强大的恒心和盗墓手法,基本不可能盗墓成功。但是,李世民不一样,他认为自己功绩盖世,没有遵循李渊薄葬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宏大的墓葬规格,这就使得墓穴无法采用流沙,也丧失了最强的安保。那该怎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墓葬呢?唐太宗李世民为此也是烦恼不已。

经过再三思索,李世民决定采取欺骗后人的做法,来保证自己昭陵的安全。当时,昭陵是李世民及长孙皇后的合葬墓,在长孙皇后去世葬入后,李世民特意在碑文上写下:“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对于自己的这番题写,李世民满意无比。毕竟他在碑中多次提到自己没有厚葬,也自认为盗墓贼看到后不会盗掘其墓。

然而,他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征召了大量的民工开凿墓穴,陵园占地足有200平方公里,这样的大墓能没有陪葬品?事实证明大家的智商都不低,昭陵是被盗的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