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由于宋人向尚意书风的转变和唐楷的走向极致,对楷书的研习者越来越少。虽然北宋苏轼等人有少量正书作品,如《赤壁赋》、《醉翁亭记》等,但由于融入更多的行书意趣,在笔法、结体等方面自然有别于晋唐楷书的基本法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楷字体,因而研究和学习楷书的人通常不去借鉴和取法北宋人的楷书。唯有南宋张即之的楷书,因笔法峻落跌宕,结体端雅劲健,气格在颜真卿、褚遂良之间,而被认为有宋一代于楷书方面之卓有成就者。
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号樗寮。祖籍地四川简州(今四川简阳),其祖上于北宋末从四川简阳迁和州乌江(今属于安徽省和县),后迁居于明州郸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他是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南宋书法大家张孝祥之侄。张即之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他年近80而卒,赠正奉大夫。
他生性率真,宝祐四年(1256),其同乡阆中守王惟中因谗被劾处死,张即之上书权相贾似道,请恤其遗孤,又使从孙娶王惟中孤女。张即之是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是南宋书史上首屈一指的开拓者,是南宋后期书法史中的代表人物和名声显赫的著名书法家,有“宋书殿军”之誉,称雄一时。他的书法名列当世四绝之一,饮誉一时,“端(平)、淳(枯)间,荐绅四绝:杨嗣翁琴,赵中父棋,张温夫书,赵子固画”。
他的书法清劲绝人,有唐人风韵。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因此连远在北方的金国人,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对于张即之的作品,也慕名不惜用重金求购。《墨林快事》云:“樗寮书昔人斥为恶札,今评其笔意,亦非有心为怪;惟象其胸怀,元与俗情相违逆,不知有匀之可喜,峭挺之可骇耳”。王文治《快雨堂题跋》云:“人知张师海岳,而不知其出入欧褚”。丰坊《二恬诀》云其书学米元章,而变以奇劲,有春花秋水之势。他有“南宋四杰”之一的美誉:“淳熙书家,就所见者而论,自当以范、陆与朱子为大宗。皆有宗法,有变化,可以继往开来者,樗寮益入,可称南宋四家。朱子以道学掩,范、陆以诗名掩,而樗寮以笔法授受有传,名乃独著”。
张即之擅长行书与楷书,存世书迹中,尤以中楷书写的佛经作品,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他的书法有一个特点:“作大字如小楷”,其字无论大小,结体平稳内敛,笔法峭拔劲健,喜用秃笔,大字中时见飞白,一字之中的笔划粗细悬殊。总体看来,骨格强硬,字体调熟。张氏以大字知名,然而从现存作品来看,其水平不如冷隽逋峭的尺牍书如《台慈帖》。
从《从者来归帖》《台慈帖》《上问帖》等作品来看,张即之这类作品主要以尺牍为代表,除师承张孝祥外,还取法黄庭坚的小行书和米芾的行草书。《汪氏报本庵记》在这类作品中显得别具一格,书风书貌与其中楷书极其相似,只是连笔更多,字势更为欹侧,属于行楷一路。其余作品点画上虽与张氏楷书有一致之处,但书法风貌上已大不同于张氏楷书,代表了张即之书法的另一种形式和面貌:点画峭利,劲健多姿,行笔流畅;结体崎侧,左低右高,潇洒飞动;布局多样,行气贯通,错落有致。行楷与行草又有不同:前者以《台慈帖》为代表,墨色凝重,字字分立,犹可想象作者谨慎行笔的姿态,点画、结构、分行、布局等都逼似于黄庭坚小行书作品;后者以《与殿元学士书》为代表,墨色秀润,笔势飞动,沉着痛快,米芾书法奇纵之姿依稀可见。
总体看来,张即之的行草书点画精到,风流妍美,较之他的楷书,自家面貌不太突出,却也不失为历代行草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