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诗才,放到唐朝是什么水平?

2020-09-05 00:01:25 作者: 曹雪芹的诗才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部伟大的小说中的诗词,自然是他的作品。

在小说之外,并没有诗词作品可考,所以我们了解曹雪芹的诗才,也只有从《红楼梦》的作品入手。

但是小说中的诗词水平和诗人本身的诗词能力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小说中的所有文字章法,都是为了人物塑造,诗词也不过是表现人物文采、性格,契合小说情节发展的工具,具有极强的环境孤立性。

也就是说,《红楼梦》里面的好诗,拿到外面来,可能就很虚无,脚不点地,离我们普遍认为的言志抒情的好诗还差着一截距离。我们无法用脱离小说情境的来给它下正确判断。

一尾再漂亮的金龙鱼,扔到地上,也不过就是将死之物。可如果放回水中,顿时又活灵活现,不但为水中环境添色,自己也成为美景。

《红楼梦》中的诗词,就是在那个虚无、浮华的大鱼缸中的金龙鱼。

如果硬要把这尾金龙鱼放到盛世诗歌如海的唐朝中去,亮则亮矣,生存能力是极低的。

从林黛玉教香菱写诗那一段,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曹雪芹的诗词观(林黛玉的诗词观),就是从严羽的观点中发展而来。严羽,是南宋诗论家、诗人。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这位沧浪先生的诗不是很有名,但是他附在自己诗集后面的《沧浪诗话》可是闻名遐迩,千古传诵。

严羽对诗的态度是重唐轻宋,这一点在林黛玉的话语中表露无遗。

但是,观点是观点,在这种观点之下写出来的作品,终归还是要为小说主体服务。

所以我们看到曹雪芹的诗词创作基本上分为三类。

第一是判词类。这一类作品为了贴合主人公们的命运,于字词间强行挂钩,更加类似于佛道偈子,俗世顺口溜,最重要的目的是突出命运早定,至于文学性实在乏善可陈。

比如宝黛的判词:

“玉带林中挂”,这就是林黛玉,“金簪雪里埋”就是说宝钗。判词就是要达到读者一看就知的效果,加上“可叹”、“堪怜”,大家就都知道这两人命都不好了。说到诗的水平嘛,那还是算了。

第二类是旁白类。这一类诗词作品倒是有可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曹雪芹先生的诗词水平。因为这些更类似于咱们在写作的间隙对自己小说人物的感叹,一般都是发自内心的,从自身喜好出发,带有感情色彩的批注模式。

比如老先生第一回的自评:

曹雪芹在写这类诗歌的时候,不被整部小说剧情左右,虽然也有和整体风格禅理道意相符的味道(类似于偈子),但是表现的主题是相当有哲理的。“满纸荒唐言”将作者的创作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类就是小说中人物写的诗了。这一类诗,如《葬花吟》,海棠社的诗会作品等等,有不少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书中人人会写诗,贾宝玉会写,林黛玉会写,薛宝钗会写,香菱学诗,就连薛蟠也会“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这些作品的大量存在更多地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敲边鼓,衬托出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这些作品自然随着各种人物有高下之分。

按照主角光环,小说里自然是林黛玉的才情最高,贾宝玉也有灵性,而薛宝钗就稳重有余,灵动不足。

如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算得上小说人物诗歌中的顶尖之作了:

美则美矣,终归只是公子才女的生活而已。这些诗是虚浮的,存在于小说演义中的,是不接地气的。文采、灵性再好,却与真实的生活脱节。

贾宝玉最恨读书出仕,毫无经济世事,放眼天下的眼光,而林黛玉虽然经历稍多,终归也只是闺阁之才。

这是小说的性质决定的。《红楼梦》有庞大详尽的细节描写,但是主体是虚构的。即便是在真的封建王朝,也不会出现年少俊美又有才情的富家公子哥生活在一堆美丽聪慧的少女之中的现实。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它是建立在细节描写之上的魔幻小说。它里面的人物、情节走不出这部小说,他们的作品也离不开这部小说里虚构的世界,必然是和小说整体意象相统一的文艺腔、小情调作品。

这些诗,放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

并不是公子小姐的诗就不好,只是要拿这些作品去和气吞山河,繁花锦绣的唐诗来作比,实在是输了气势。

金龙鱼在鲨鱼、鲸鱼面前,再漂亮也是虚浮。尽管曹雪芹通过林黛玉透露出来的诗词观是正确的,但是从诗词本身来看,内容意境效仿魏晋浮华空洞,言辞用句类似明清浅白流俗,在这样一部伟大的通俗爱情小说中,是非常合理的存在。

但要去和盛唐气象争锋,却是难以入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