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称霸中国北方的契丹人去哪了?为什么他们最后出现在了云南?

2020-09-05 17:28:32 作者: 曾经称霸中国

敌人的敌人即是朋友。为了击败女真人,蒙古人四处招揽盟友,契丹人就是他们的重要拉拢对象。契丹人一直将女真人视为仇寇,现在时机到来,立即就投入到了蒙古人的阵营当中。

1206年,成吉思汗一统蒙古,并开始四处征战。此后,蒙古铁骑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等国。

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位后,改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灭掉南宋,建立盛极一时的蒙元帝国。

▲蒙元帝国疆域

在征战攻伐过程中,蒙古人精选各部族的精锐,组成“探马赤军”。这支部队通常充当攻城略地的奇兵,并在征服的土地上担当镇守重任,由于骁勇善战,契丹骑兵也被编入其中。所以,这群草原勇士也有了周游南国,并落地生根的机会。

据《元史》记载,忽必烈渡江攻取南部中国,契丹将领忙古代率部族勇士从征,并参与攻伐大理国、缅甸国等战事。

平定云南后,忙古代率部屯戍,被封为大理宣慰使都元帅,管军万户,成为镇守边关的一方诸侯。

元朝末期,忙古代的部族后裔经过多年屯戍,已逐渐与云南本地土著通婚融合。元朝灭亡时,袭任万户之职的已是忙古代的曾孙阿苏鲁。

入滇以来,这支契丹人一直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代朝廷行使管理职权。此时,失去了蒙元朝廷的庇护,这群势单力薄、孤军深入的契丹驻军也感受到各方的压力。

对他们来说,生存是眼前的第一要务,民族身份反而成为引起当地土著仇视的因素。于是,为了自保,他们冒称是当地蒲人的一支。

蒲人也称濮人,即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蒲人将首领称为“莽”,所以这支契丹人为了表明自己的土著身份,也称自己是“本人”,并逐渐以“莽”为部族姓氏。

▲布朗族村寨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更好地稳固边疆,仍然任用原有的地方豪强管理民族事务。阿苏鲁及其部属主动归附新王朝,也成为当地的土目,为朝廷所肯定。

明洪武(朱元璋)年间,云南麓川地区发生叛乱,契丹人参与平叛有功,再次受到朝廷封赏。此后,阿苏鲁成为施甸长官司的首任长官,并被封为武略将军。

至此,阿苏鲁的族人已不需要再冒称蒲人以保护自己,所以又开始寻找自己作为契丹人的身份认同。

并且,他们还宣称“耻从夷姓,乐慕中华”,也就是说耻于再用云南蒲人的姓氏,所以向汉人学习,又把“莽”改成了“蒋”姓,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虽然是草原英雄的后代,但这群契丹后裔毕竟属于客居之人,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事急从权”,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生存策略。在滚滚大势面前,他们也不过是无根浮萍,在遥远的异乡勉力繁衍。

相对而言,云南地区文明开化程度不如中原汉地,南迁而来的这支契丹人也保有一定的文化优越性。

所以,北方的契丹后裔最终融入汉人族群,而阿苏鲁的部族则长期保持着民族文化传统,未被云南土著所完全同化。

▲契丹骑兵

四、扎根南疆

迄今为止,云南的契丹后裔约有15万人,分布在保山、大理、德宏一带。

在云南施甸的大乌邑村,保存着一座历经沧桑的蒋氏宗祠,也称“武略祠”。在祠堂门口,写着一副楹联: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

“耶律”即是契丹皇族的姓氏,莽、蒋则反映了这个族群来到云南后的历史变迁。从忙古代入滇,到阿苏鲁降明,这支契丹人先是以“阿”为姓,后冒用土著的“莽”姓,最终改为汉姓“蒋”,并一直沿用至今。

▲云南省施甸县蒋氏宗祠

长期以来,他们与当地的民族不断融合,所以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分别被归入到德昂、布朗、景颇、佤等民族中,而没有成为独立的族属。

但是这群契丹后代在一些方面还是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施甸县在云南的位置

比如,他们仍然像北方的草原民族一样,将萨满教融入日常生活,并将契丹人信奉的青牛白马作为图腾。又比如,他们严格遵循契丹习俗,同姓不通婚,千百年来只与外族人订立婚约。

昔日的草原帝国早已落幕,雄霸大漠的契丹铁骑也已在苍茫历史中销声匿迹。这个古老民族的大部分后裔,都与百越、匈奴、鲜卑等民族一样,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当中。唯有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还在吟唱着祖先留下的光辉诗篇。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失去故土的契丹族人重新找到新的家园,北方的草原勇士在北国和南疆都留下后裔,中华民族也因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