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不过是说散就散,申包胥为何认定秦会救楚

2020-09-05 19:30:46 作者: 秦晋之好,不

吴楚交锋

公元前506年冬,伍子胥率吴国攻占楚国郢都,当时实力雄厚的大国,尚有晋国、秦国、齐国,再不济也有燕国、宋国、鲁国。

理想的求援路线,应该是沿东北方向,寻求宋国、鲁国、齐国,甚至燕国,多国联军的威慑。晋楚长期敌对,秦晋又关系暧昧。

春秋时期列国疆域

去秦国搬救兵,在一般人眼里,简直希望渺茫。等到在秦国求告无门,再向东方求援就更加被动,即使成功,故土怕是早成一片废墟。

正如《管子》所说,家人和事业都在的地方,会激发人全力守护。申包胥这样做,不会是出于一时冲动,赌运气的心态来秦国,他是有一定成功的把握,才坚定西行的。

他为何会如此肯定,秦哀公君臣一定会出兵援救?即使不畏惧晋国的强大,难道连面子也不顾,出头跟晋国作对吗?王于兴师

然而事态发展,的确如他所料。一开始,秦国犹豫不决,形势并不乐观。申包胥只得在秦宫门口放声恸哭。一连七天,还真等到了秦哀公的《无衣》。

申包胥劝秦救楚

无衣一出,申包胥立即收起了悲伤。这首诗,用来表达的核心意思,正是,王于兴师,秦国决定出兵了。申包胥究竟是怎样打动秦国人的?

第一,吴国贪婪,灭楚之后,欲壑难平,将威胁其他诸侯。这点没什么说服力。吴国应该会先找其他富庶的小国先下手,否则打仗投入那么多,有何意义呢?

第二,秦楚两国联姻,现在真是走投无路了。这段说辞更没说服力。秦哀公干脆回绝说,我们秦国没兵没将,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出兵救楚。

申包胥捕捉到,秦国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自保。立刻针对这个问题改变了策略。他说秦楚交界,吞下楚国,吴国强大了,依照吴国的野心,秦国可能就是下一个猎物。

现在楚国还在,两国联手,难道会打不过吴国。唇亡齿寒,等楚国灭亡,那时秦国要抵御吴国,还有人帮手吗?这句话正中秦国要害。艰难抉择

当然申包胥在这之后,也乖巧地补充了很多客套话,没有实质上的利益承诺。但他已经成功触发秦国人内心的不安。

晋楚敌对是公开的,秦国如果发兵救楚,等于站到楚国一边,将来就得不到晋国的援助。

然而,不救楚,楚国可能会灭亡。楚国灭亡,秦国可能紧接着会受累。晋国很可能隔岸观火,甚至趁火打劫。

唇亡齿寒,下一个陷入战火的可能是秦国

既然,无论秦国救不救楚国,将来晋国都可能不出兵救秦国。那么,按照博弈论的原理,选择救楚,才是对秦国利益最大的保全。

秦国人想通了这一点。否则,申包胥说楚国灭了,秦国要自己抵抗吴国的时候。秦国应该拍着胸脯说,我可以找邻国晋国,我的亲家帮忙。

但秦哀公犹豫了,他没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使申包胥更确信了自己的判断。秦晋之交

晋国在当时,称得上是中原的超级大国,人才济济。秦国担心的,并不是晋国的实力。而是晋国的人品和下限。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秦穆公就曾多次、主动地向他伸出援手。这的确不能说没有私心,扶持一个国家的新君主登基,可以收获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当初,晋文公自告奋勇,代替秦穆公发兵,平息王子带之乱,协助周襄王归国复位。事后,周襄王也拿出四座城邑表示感谢。

秦穆公帮助重耳平息晋国内乱

重耳落难的时候,秦穆公始终以礼相待。后来不仅护卫重耳回国,拥立重耳即位为晋国国君,帮助重耳平息晋国内乱,还将自己的女儿怀赢,留在晋文公身边随侍。

但可悲的是,秦穆公连续扶持的几任晋国君主,对于秦穆公昔日之恩,一直都是恩将仇报。讥讽晋国喂不熟、白眼狼的同时。秦穆公的理智与胸怀,不得不令人佩服。

我们一起回头看看,这段友谊是如何彻底破碎的。再次回顾历史时,就可以清晰地发现。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和谐美好。惠公无义

晋献公死后,里克弑杀奚齐、卓子。秦穆公派出使臣,见到重耳,重耳接受狐偃的建议拒绝回国;见到夷吾,喜形于色,还主动许愿事成之后献五座城邑给秦国。

夷吾回国当上晋惠公后,立即毁诺。事有凑巧,连续几年农业歉收,百姓饥荒,只能让人厚着脸皮去秦国求粮食。秦穆公怜惜晋国百姓,借了粮食,晋国百姓感恩戴德。

不料第二年,晋国大丰收,秦国闹饥荒,秦国派使臣去晋国求粮食,结果晋惠公竟然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准备联合梁伯,趁着秦国闹饥荒的机会,发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听说此事,悲愤不已,亲自迎战。由于晋惠公大失人心,战斗中晋军斗志不高。《东周列国志》记载,晋国将领庆郑,反而为秦穆公,争取到了脱困的机会。

危急之时,三百余名丐帮打扮的勇士,在韩原突出重围救下了秦穆公。原来几年前,秦穆公到梁山打猎,丢失了几匹好马。找到岐山脚下,发现一群野人在吃马肉。

秦穆公善待盗食马者

秦穆公说,马已经死了,就不要追究了。只吃马肉没有酒喝,恐怕对身体健康不利,又给那些野人送去了酒。此番听说秦晋交战,这三百人舍命赶来助战。

最能引起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崇敬的,不是名利和权势,而是人格和品质。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是非常有魅力的,这一点无分高低贵贱。崤山之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