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逝的东魏权臣高澄

2020-09-05 20:35:16 作者: 早逝的东魏权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经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的美男子,他就是“传说中”的兰陵王高长恭,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兰陵王的父亲,也是一位在史书上被描绘为“美姿容”的帅气哥哥。

他就是嘿小鼬今天故事的主角,东魏的一代权臣——高澄。

公元521年高澄出生在怀朔镇也就是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作为枭雄高欢的长子他自然也是被寄予厚望,天赋异禀的高澄也没有辜负这份期望。

《北齐书》中记载“魏中兴元年,立为渤海王世子。就杜询讲学,敏悟过人,询甚叹服。二年,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尚孝静帝妹冯翊长公主,时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神武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自是军国筹策皆预之。”这段话记述了十二岁时候的高澄,就已经可以跟自己的父亲高欢一起纵论天下大事,足可见其少年老成。

公元534年东魏建立,当时只有13岁的高澄就已经担任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等职位,三年后高澄自请入朝参政,虽然天才少年的名声早已传遍全国,但当时的高澄毕竟只有16岁,那些混迹朝堂多年的大臣们不免有些看轻于他。

可是当这些人看到高澄处理政事“机略严明,事无凝滞”时,又不得不佩服这位少年郎的才能,史书上用了“朝野振肃”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况。

一年后高澄又兼任了吏部尚书,主管人才的选拔任用,那时的东魏一直沿用老一套的选材方式,说白了就是论资排辈,根本不看一个人真实水平,这就导致了当时东魏的官员体系中混入了很多尸位素餐的人,高澄决定改变这种情况,他废除了不合的选材制度,确定了以才能高低为衡量标准的选拔方式。

此外他还裁撤了很多才不配位的庸吏。他亲自书写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有才之士为国效力,即使是有些人一时半会没有能够获得合适的职位,高澄也会把这些人招揽成自己门下的宾客,让他们可以各尽所长。

由于东魏是建立在北魏末年的混乱状态下,这也导致了当时许多的官员都是行伍出身,这些官员冲锋陷阵尚可,但是在治理国家上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十分暴虐贪婪,年轻的高澄于是便开始了整顿东魏吏治的行动。他任用“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崔暹为御史中尉,对许多的朝廷权贵进行了弹劾。同时在街市之上张贴告示,详述治国之道,同时大开言路,无论人们提出的意见是否中肯高澄都能够做到认真聆听,就这样东魏的吏治也为之一新。

时间来到了公元546年11月,那一年高澄的父亲高欢在征讨西魏的时候突患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高欢急忙命人召高澄前来,因为高欢知道自己如果猝然离世定会引起一场风波,而能够平息这场风波的也只有自己的长子高澄。武定五年的正月初八,一代枭雄高欢病逝,东魏的政局即将迎来一场没有人可以预知结果的变化。那时的东魏除了高欢之外,最有权势的就要数担任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的侯景了。其实侯景早有反意只是畏于高欢的实力和威望才隐忍不发,而高澄也早已看透了这一切,为了能够尽量拖延时间,给自己赢得更有力的局面,高澄首先选择了秘不发丧。

只不过侯景作为一个“老狐狸”自然也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他立即就投靠西魏在河南发动了叛乱,起初侯景的叛军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东魏的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暴显等地方大员先后战败被虏,随后侯景又转投,南方的萧梁政权,梁武帝萧衍还册封其为河南王,面对气势汹汹的侯景,高澄一方面安排东魏的军队与侯景作战,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国内剩余各州府的动向,以防万一。随后高澄被封了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而他的二弟而其弟高洋则摄理东魏国事,可以说当时整个东魏尽在他们兄弟二人的手中。

高欢死前曾对高澄说到:“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少堪敌侯景者唯有慕容绍宗。”高澄根据父亲的遗训,启用了名将慕容绍宗对抗侯景,果然收到奇效,慕容绍宗首先在寒山大破前来增援侯景的梁军,生擒梁军的主帅萧渊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