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 张恒: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的发现及意义

2020-09-06 04:07:04 作者: 宋坤 张恒:

学者论证“图”的设置始于元代,依据史料主要有二:一是嘉靖《萧山县志》载:“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明兴,因元之制,今之都里亦稍异于昔”;“元世祖至元十六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萧山)县隶之,领都凡二十四、图凡一百五十七。”二是杨维桢《送经理官成教授还京序》载:洪武元年济宁路教授成彦明被派往松江府经理田亩,“分履淞之三十八都,二百一十五图”。《萧山县志》初修于嘉靖二十二年,续修于嘉靖三十六年,是目前所见元“改里为图”的最早记录,但嘉靖四十年修《浙江通志》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路,并未提及元代“改里为图”之事。此后的一些方志,诸如万历《绍兴府志》《会稽县志》、民国《新昌县志》等载“元改里为图”,均是沿袭《萧山县志》的说法,未见一处元代史料有此记载。《送经理官成教授还京序》中“二百一十五图”的记载仅见于《四部丛刊》本《东维子文集》《四库全书》本《东维子集》则记为“分履淞之三十八都,二百一十五围”。侯鹏,认为:“宋元以来苏松地区的围田都是被登记于保之下,并未见‘图’的设置……华亭县的经理土亩是以宋元以来形成的堡(保)、社等组织进行的。因此,四库本的记载应更符合事实。”可以说,学界关于“图”始设于元代的论述,均缺乏充分的资料支撑。

“图”在明代作为一级乡村组织,与黄册里甲制度密切相关。栾成显曾指出,明代江南许多地方都图与都保并存,其中都图以人户划分为主,属黄册里甲系统;都保则是以地域划分为主,属鱼鳞图册系统。明代黄册里甲制度起源于洪武三年小黄册之法的试行。小黄册之法中,不仅初步建立了里甲制度的基本框架,还同时出现了“图”。《吴兴续志》中载:“(洪武三年)编置小黄册,每百家画为一图。” 之前学界并不清楚此处所云“画为一图”的具体含义,大都将其理解等同为编为一里。而小黄册中,明确可见每里人户前均有100户人员构成的“里长甲首轮流图”, 此“图”应即《吴兴续志》中“每百家画为一图”的“图”。此图为赋役黄册所继承,如《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黄册”之法云:“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 嘉靖《香山县志》载:“里甲之制,洪武十四年始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同一格眼,谓之一图”, 其中所云之“图”均应指“里长甲首轮流图”。清代黄册中仍有此图,王梅庄《清代黄册中之户籍制度》一文曾引用顺治十四年(1657)至十八年“山西大同府蔚州编审黄册”:“每里之前并附印就图表,注入里长及甲首姓名,嗣后各朝概无此式。” 王氏文中所云的“印就图表”, 竺沙雅章也曾引录,形制与小黄册中“里长甲首轮流图”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