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也可以这样说,玄武门之变,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唐盛世。整个唐朝,最为鼎盛的两个时期分别为:贞观盛世和开元盛世。而缔造这两次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又都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的。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和巧合。事实上,整个唐朝,玄武门之变就发生了四次,而且每次足以影响整个唐朝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上位
这是一次为人所熟知的政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控制玄武门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功逼迫李渊让位。站在李渊的立场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叛乱与政变,但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次对历史有益的改变,毕竟唐太宗开创了自古少有的贞观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
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张柬之兵谏武则天,成功复唐
武则天建立大周十四年之后,年老病重。狄仁杰所推荐的张柬之(宰相)、崔玄暐等人趁机联合羽林军队占领玄武门,迎接中宗李显复位,逼迫武则天退位,并斩杀了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宗昌等人。
第二次玄武门之变,成功恢复了大唐的国号(武则天当政时,已经将国号由唐改为周)。不过,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张柬之等人在帮助李显复位之后,又因李显听信谗言而被放逐,最后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张柬之
第三次玄武门之变:中宗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以失败告终
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这是一次未遂的政变。由于李显的皇后韦氏、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勾结,把持朝政,加上太子李重俊并非韦氏亲生,与其不和。韦氏常常唆使李显废除太子。李重俊感到自身受到威胁,想要效仿李世民,因而联合羽林将军李多祚伪称奉诏,收捕韦氏、武三思等人。
失败的原因在于李重俊等人未能成功控制玄武门。且李重俊的人马在玄武门前过于犹豫,当中宗李显登上玄武门城楼后,士兵见到皇帝后一哄而散。最后,发动政变的人,都被灭族了。
李显
第四次玄武门之变: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成功上位
李显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李显后,立李重茂(李显和韦氏的儿子)为帝,想要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帝。不过,当时李隆基父子仍握有实权,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封为相王、太尉。韦氏和安乐公主非常忌惮李旦,想要除之而后快。
李隆基得到消息后,联合太平公主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军,占领了玄武门。其后,斩杀了韦氏和安乐公主。其后,逼迫李重茂让位给相王李旦。712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从此,唐朝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正式开启。
李隆基
回顾四次玄武门之变就会发现,谁控制了玄武门谁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其实,这与玄武门所处的位置有关。玄武门本是大唐皇宫内廷的正北门。内廷就是皇帝的居所。也就是说,谁控制了玄武门,谁就能控制皇帝,那么,赢得政变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我们可以简单地梳理一下几次政变:
第一次和第四次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和主导者的个人能力非常之强。对于他们来说,有能力开创一代盛世,领导一次小型的政变更是不在话下;
第二次政变的主导者是张柬之等人,但最终得利者是中宗李显。这就很容易造成利益的分配问题,且张柬之等人在政变过程中,没有做到除恶务尽,没有铲除武三思等人,最后,使武三思等人仍能左右朝局,甚至害死自己。不亦悲乎!
第三次政变的发动者为太子李重俊,本身能力与实力不足,而且在没有控制皇帝的前提下,就假托皇帝诏命,因而,当皇帝一现身,自然士气瓦解。当然,临阵优柔寡断未能迅速占领玄武门也是整个政变失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