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悠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出现过无数的朝代更替,有些如两汉,唐,两宋,明,清,享过数百年;有些如秦,隋,元,虽然短命,但是完成了国家大一统的任务;也有些如三国,五代十国,南北朝,整个时代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
研究过各个朝代的寿命会发现,即使如强如唐朝也只是坚持了290年明朝和清朝都是276年,再是西汉210年,东汉196年。这些国家似乎都过不了300年这个坎。
朝代历史表
1、朝代灭亡的共性
纵观整个历史,排除历史的偶然性,从根本上讲,使一个大一统王朝终结的两个根本原因:农业和阶级。
作为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农民是社会生产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一个国家的成败与否,基本看的是最底层的农民的脸色,农民的脸色来自哪?统治者的政策,以及看老天爷是否给脸。
农耕社会
一个国家成立之初,大都会吸取前朝教训,予利于民,减轻百姓的压力,减少剥削,以得到底层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随着王朝统治的巩固,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突出,尤其是在一个朝代的后期,作为封建王朝税收的主要承担者的自耕农,全仰仗着手里的一亩三分地。
随着时代后期,地主阶级不择手段的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使得自耕农生活无法维系,成为佃农。而大地主的关系复杂,国家对其有保护政策,政府的税收也逐渐降低。万一,恰逢天灾人祸,脆弱的经济结构立即破碎,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反抗的产生。
农民起义
因此农民起义的目的实际上是对国家土地的重新洗牌,让土地再次回归到农民手中。
其次是国家的阶级性,古代中国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既得利益阶层的不断壮大,由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就来源于这些既得利益阶层。统治阶层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难在内部进行改变,于是最后矛盾爆发,王朝也就在农民起义中走向灭亡。
这里的农民起义则是对国家各权利阶层的重新洗牌。
土地兼并示意图
2、300年尴尬的时间点
仔细观察中国古代历史上,在200年以上的大一统王朝会发现,这些王朝中期都采取过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历史上称之为“中兴”,比如汉朝的“昭宣中兴”,唐朝的“元和中兴”,明朝的“弘治中兴”等等。
以及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这种从国家内部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政府续了一口命。
另外,让人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王室内部成员的扩编极限便是在300年。由于血统原因,国家不会要求贵族从事劳动生产行业,而是通过国家收入供养,在某些时代反而鼓励贵族多生养。
明太祖 朱元璋
拿明朝举例,明代皇族,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
明太祖对子孙厚待,制定了丰厚的俸禄标准,亲王禄米岁支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后来有所削减。这对于当时的皇亲贵胄而言,生育等于是赚钱。
于是皇族们展开了迎来了生殖的高峰,如:庆成王光儿子就多达一百余人人,女儿更是不计其数。随着宗室人口的迅速增加,宗室领取的俸饷总数目巨大,禄米拨给的总数远超出国家各地一年的岁供京师的粮食。
国家也因之背上沉重的负担,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王爷的是192万石。成都附近州县土地70%在王府名下。
在政策刺激下,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如果再把国家寿命延续100年,那这个人口数量可以翻上一番。
一个朝代的兴替,对于统治者而言,只是土地的一次次洗牌,一次次进行利益再分配。而在兴替过程中所产生的兵灾人祸,为其买单受苦的永远是劳动人民。正是那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明太祖#农民#明朝收藏
一个国家成立之初,大都会吸取前朝教训,予利于民,减轻百姓的压力,减少剥削,以得到底层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随着王朝统治的巩固,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突出,尤其是在一个朝代的后期,作为封建王朝税收的主要承担者的自耕农,全仰仗着手里的一亩三分地。
随着时代后期,地主阶级不择手段的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使得自耕农生活无法维系,成为佃农。而大地主的关系复杂,国家对其有保护政策,政府的税收也逐渐降低。万一,恰逢天灾人祸,脆弱的经济结构立即破碎,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反抗的产生。
农民起义
因此农民起义的目的实际上是对国家土地的重新洗牌,让土地再次回归到农民手中。
其次是国家的阶级性,古代中国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既得利益阶层的不断壮大,由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就来源于这些既得利益阶层。统治阶层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难在内部进行改变,于是最后矛盾爆发,王朝也就在农民起义中走向灭亡。
这里的农民起义则是对国家各权利阶层的重新洗牌。
土地兼并示意图
2、300年尴尬的时间点
仔细观察中国古代历史上,在200年以上的大一统王朝会发现,这些王朝中期都采取过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历史上称之为“中兴”,比如汉朝的“昭宣中兴”,唐朝的“元和中兴”,明朝的“弘治中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