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个以孝道治国的朝代,几乎任何事情在孝道面前都必须让步。家中父母去世,子女需守丧二十七个月,期间不能有任何喜事,例如婚姻嫁娶等都不允许。如果是官吏,还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称为丁忧。
宋朝皇帝
丁忧对官员的仕途显然是有很大影响的,例如一个官员正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却在此时辞官丁忧了。等他丁忧结束回来,此前的官职早被别人取代,只能等朝廷重新委任官职,其前途变得未卜起来。如果是高级官员,丁忧还能拿到一半的俸禄,而中低级官员丁忧是没有俸禄的,连生活都成问题。所以,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仕途,可能会想方设法避免丁忧。一般采取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隐瞒家中长辈去世的情况;另一种是夺情,即由皇帝下旨以国事为重为由要求官员停止丁忧,为国效力。前者比较常见,后者为一些权位比较高的大臣因政治需要而提前结束丁忧,例如宰相富弼就曾在丁母忧期间被皇帝下旨夺情,但富弼反对夺情,而是坚持继续丁忧,富弼也因此得到赞扬。
群臣
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在江宁(今南京)任知府。因仰慕王安石的才学,很多文人都前来向王安石拜师,其中一人名叫李定,很得王安石的信任。熙宁三年(1070年),李定经知谏院孙觉的举荐入朝为官,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刚入京城时,谏官李常曾问李定青苗在南方的实施情况,李定毫无顾忌,说:“对百姓有利,百姓无不欢喜。”李定的说法让宋神宗很满意,打消了宋神宗的疑虑,坚定了他推行变法的决心。但李定没有想到,当时因变法新旧两党党争很厉害,李定的回答显然告诉别人,他是新党的,支持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与苏轼
李定刚入朝,正在大展宏图,准备干一番事业。不料没过多久,御史陈荐弹劾李定,说他隐藏母亲去世,没有守丧。朝廷下派官员去调查此事,回报说:“李定曾因父亲年老,想辞官回家,却没有守母丧。”原来,李定的生母仇氏多年前就被他父母李问给休了,于几年前去世了,李确实没有守丧。此事在朝廷上引起轩然大波,曾公亮、司马光、苏颂等人都出面弹劾李定,说他道德有问题,要求罢免他,让他回家重新补守丧。
苏颂像
李定匿丧之事发生在几年前,当时他官职还小,没人在意,如今入朝为官,又恰逢党争,旧党的人就拿翻旧事攻击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宋神宗自然不想让李定离开朝廷,于是允许李定自辩,李定说他是庶出,他母亲多年前就被父亲给休了,父亲也没告诉他生母是谁,他也并不知道仇氏是他的母亲。显然这个回答并不能让司马光等人满意,越来越多的官员加入弹劾李定的行列,认为这有违孝道,名扬后世的大科学家苏颂更是拒绝起草李定任职监察御史里行的诏书。宋神宗和王安石想强力弹压此事,连续罢免包括苏颂在内的多名官员,但无济于事,李定终于抵不住压力,只能自求辞官回家守丧。
欧阳修与苏轼
对于这种结局,李定显然不甘心。理由有几点:1.他的生母仇氏在家中只是他父亲李问的小妾,在他年纪很小之时就已经被他父亲给休了;2.据史料记载,这个仇氏被李问休了之后,又改嫁给其他人,原则上已经与李家没有任何关系。
苏轼雕像
通过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个仇氏在嫁给李定的父亲李问之前,已经嫁过人,并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当了和尚,即佛印禅师。之后嫁给李问为妾,生下李定。被李问给休了之后,又改嫁一个姓郜的,生下一个女儿,即郜六,是个妓女,还是当时名动京城的名妓。从仇氏的经历来看,她嫁了3个男人,又有被休的经历,在古代有这样的经历,可能是在生活作风上存在问题。李定是进士出身,正统的文人,其生母的名声恐怕会有污他的身份。再者,自他母亲被休后,他有可能从未见过他的母亲,自然也不可能对他母亲有什么感情。如今却因此被罢官,还要回去守丧,李定又怎么可能甘心呢?
或许有人会认为仇氏已经改嫁,李定可以不为仇氏守丧,那就大错特错了。宋代对守丧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在母丧这一方面,明确规定嫡母、生母、养母去世,子女都必须守丧。嫡母是指父亲的所有正妻,包括续娶的正妻。养母是指生母被休或去世,由父亲指定抚养子女的妾室。可见,仇氏既然是李定的生母,李定必须为仇氏守丧,这点是不可置疑的。
王安石雕像
李定在家中是庶子,生母又被休,养母如果又不是他父亲的正妻的话,算一下他这辈子至少可能需要为父亲、父亲的正妻、他的养母、他的生母4个人守丧。守丧的总时间算下来得有9年,占一般官员为官时间的25%以上。可想而知,过长的守丧时间会给官员带来多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李定显然不愿意为没有感情的生母守丧,所以才会故意隐瞒母丧。李定这种情况应该是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认可,否则百善孝为先,宋神宗和王安石断不敢过于维护李定。只是李定匿丧是事实,这把柄就摆在那里,受到旧党的攻击时,宋神宗和王安石虽强硬袒护却仍没有办法保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