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春秋战国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政治宽松、思想争鸣、文化繁荣

2020-09-07 16:26:41 作者: 为何说春秋战

西周时期,周天子依然享有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但这一切都在周幽王时期画上了句号。

周平王东迁都城以后,标志着东周开始,当然也是春秋战国的开始,此时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正如《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不过当时的中原各国也因各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于是诸侯国之间出现了相互攻伐、争夺霸主的局面。

而正是由于各诸侯国的兼并与争霸,加快了各个地区统一的进程,所以又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接下来全国性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有活力的时代,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

那么为何说春秋战国是开放的呢,它的开放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开放和经济发展又有何关系?

本篇笔者就从政治宽松、思想争鸣、文化繁荣三个方面来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开放,进而说说这种“开放性”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兵

政治宽松。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

意思是说,社会有秩序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决定,但是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的决定权都在周王室分封的诸侯手里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此时,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日渐崩溃,进而导致了维系社会稳定的分封制也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西周以来的由周天子一统天下的稳定局面也随之成为了泡影。

诸侯开始争霸,春秋霸主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周天子能做的,只是干瞪眼,各个诸侯国为争夺地盘和人口,早已不顾昔日的“礼制”,毕竟在乱世,生存才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正如西汉刘向在《战国策·序》中这样描写这段时期: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当然这只是“国际环境”,而各个诸侯国内部,情况也不乐观,《左传·昭公三年》记载: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

这段话是晋国叔向与齐国晏子讲述晋国内部的情况时所说,也就是说晋公室已经到了末世,百姓听到了国君的命令,那就像躲避仇敌一样,原本的贵族已经成为了低贱的吏役,有如此多的贵族落魄,足见当时晋国内部时局的动荡程度。

晋国只是这些诸侯国中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其它诸侯国内部情况也不乐观,正如晏子所说齐国的情况,即“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也就是说齐国内部的田陈势力已经做大,取代姜氏的政权也只是时间问题。

由此可见,诸侯国内部原本的旧贵族已经势微,而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新旧贵族的相互对立的情况下,原本禁锢人们思想的政治,开始走向了宽松自由,人们的个性也因此得到了大解放,而政治上的宽松自由主要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和言论上的自由。

行动上的自由。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其道,其所以得以横行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它而已。——《论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

在自由宽松的社会氛围中,士人可以择主而事,谁供养他们,谁赏识他们的才干,他们就为谁积极出谋划策,合则留,不合则去,朝秦暮楚也是一种常态,正如上述梁启超先生所指出,则是说明了士子在行动上是自由的,至少他们可以“各称其道”,亦可以“横行天下”。

春秋五霸

于是乎,在春秋战国时期,齐人可以去魏,魏人可以入秦,燕人可以南下,而楚人亦可以北上,人员流动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看游士的心情。

言论上的自由。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

奴隶制对于民众的压迫不单单只是在于身体上,还在于精神上,而言论自然也不会自由,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宽松,让言论也得到了解放,上述引用则是庄周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直呼窃国者为诸侯。

如果说庄子这种言论还算含蓄的话,那么孟子说的则更是直白了,孟子在魏国时对梁襄王就十分看不上眼,于是他便毫不客气地对梁襄王进行了一番评价,即“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出自《孟子·滕文公》)”,意思就是说梁襄王从远处看那就不像一个国君,走近了看也没什么能让人敬畏的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

当然,这些有才之士在行动上和言论上的自由,也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思想争鸣。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政局动荡不安,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思想也只是天方夜谭,尤其官府没有确切地政策来限制言论,这种大背景下,导致了这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在当时形成了几个官办的学术中心,而其中又数齐国的稷下学宫最为出名,而它亦可以看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的缩影,比如上述《史记》记载,意思是从邹衍到齐国稷下的诸多学士,如淳于髡、慎到等人,各自著书立说谈论国家兴亡治乱的大事,用来求取国君的信用,这些又怎能说的尽?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