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低调:长期被人忽略的日本早期火炮发展

2020-09-07 16:24:02 作者: 无奈低调:长

长期以来,在国内主流网站讨论中,都缺乏对日本古代火炮的研究和关注。尽管早在16世纪50年代,就有战国大名开始尝试火枪的推广运用,但对于火炮却一直比较冷漠。其背后的原因,被许多学者认为可能与后来德川幕府所推行的政策有关。然而,早在江户当局完成对火器制造的大体垄断权之前,火炮其实已经在日本国内有了推广。

日本的糟糕道路系统 是的轻型火炮更受青睐

平心而论,火炮的确没有在当时的主要战役中发挥符合其性能的作用。原因也不难理解,日本的地形本身就容易限制炮兵发展。作为一个森林茂密、山地遍布的狭长岛国,当时的日本道路系统也非常糟糕。无疑会让运送重型火炮,成为所有军队的噩梦。所以,战国时期的各方军队,通常需要依靠较小尺寸的便携式火炮作战。

战国时代前期 火器在日本都不流行

但重型火炮还是偶尔会在海战和围城战中出现。特别是在17世纪早期,无论防御者或进攻方都有使用案例。1614年,在著名的大版围城战中,双方就动用了超过300门的各式火炮。除了刚刚从英国沉船上拆卸的欧式舰炮,也包括了许多之前进口或在本土铸造的型号。

日本自己仿造的中小型佛朗机炮

尽管日本的早期火炮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缓慢而奇特的局面。但我们也可以从梳理日本的火炮的大致种类和历史,感受那种不同于大陆平原国家的战争思想。

大阪围攻战中 德川军就拥有大型欧式舰炮

现存最早的日本火炮,其实出现在超乎很多人想象的14-15世纪。从型号来看,可能来源于当时的明朝或李氏朝鲜。当然,这类火炮出土和记载都很少,几乎不见有大规模使用记录。可能也是因为自身性能堪忧,且日本国内又处于没有大规模战事的阶段。

早期的日本原始火器 基本与大陆同源

16世纪中期,由于南蛮貿易兴起,日本的火炮才第一次有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当大帆船不断抵达平户或长崎,较为新式的后置装填火炮便由葡萄牙传教士带入列岛。其中大部分类似明朝拿去海量仿造的弗朗机,但偶尔也有体型较大的国崩。虽然已不是欧洲军事科技的最新结晶,但却有着源自中世纪后期成熟使用经验。这才确保地理隔绝因素较大的日本,能够稳定的获得此类武器。

南蛮贸易的兴起 让日本的火炮技术有了极大发展

首先被传教士推销的九州大友氏,就1558年开始将大炮用于海岸防御。而足利家更是早在1560年就开始吸纳欧式大炮,并不断要求葡萄牙传教士提供更大型号。长此以往,在当地铸造的仿制品也就非常自然的开始出现。

日本自己仿造的中小型佛朗机炮

当时,这些欧式火炮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几乎都选择用青铜铸造。重量一般可达120公斤以上,长度也在1.5-3米之间。尽管也有少量的锻铁炮出现,但这类舰炮为了装填便利,导致爆炸气体沿着接缝泄漏,从而减小了射程和威力。虽然效率不高,其中较大的型号仍然可以发射重达1.3公斤的70毫米炮弹,并且拥有可安装的旋转装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以发射的弹药种类,也包括杀伤人员更有利的葡萄弹与链弹。

原产葡属果阿的 大型弗朗机炮

然而,几个率先进口火炮的势力发现,这种武器本身依然具有很大局限性。不仅是因为火炮本身较为沉重,在崎岖山路上运输不变,而且要使用大量火药,增加成本与后勤负担。例如在1578年的水川战役中,快速撤退的大友家就被迫将数门大炮留给对手岛津氏。对方却因为觉得大炮太重,自己难以将其带走。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限制了大名的炮兵应用欲望。此外,火炮本身也存在使用风险,容易因操作不慎而直接炸膛。这又需要让领主们支付额外费用,显得在经济层面很不划算。

不少小型土炮 会以重型箭矢为主要武器

此外,日本人也开始研发带有自己特色的火炮。这些土炮要么被称为“破羅漢”,也有更为著名的称谓是ōzutsu(大筒)。但后者往往种类繁杂,从大口径火枪到小口径火炮都能囊括其中。也像早期引进的佛朗基炮那样,既可以发射实心弹,也有专用的葡萄弹。甚至返璞归真的走起复古路线,以重型箭矢攻击目标大门、路障或城堡本身。

德川家康拥有过的英国大炮

最后,无论战国时代的火炮种类如何繁多,进口自欧洲的大炮都受到格外珍视。打赢大阪之战的德川家康,就特意使用了十多门英国重型火炮。在此之前,16世纪的葡萄牙人也曾尝试在九州建立了一些小型铸炮厂。他们和后来的荷兰人一起,在16-17世纪之间,为不同大名铸造过部分重型火炮。其中最大的型号,重量可达数百公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