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不轻率不冗员,不求全责备,量才适用容人所短

2020-09-08 08:14:50 作者: 曾国藩:用人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个人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短处。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地使用和培养人才,是每位领导的必修课。

在用人方面,能否把交往密切的人转化为自己的人力资源,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可以把别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所用的能力。

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使用人才,从而把别人能力化为己用的人。

01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曾国藩曾经反复说过:“管理政事的原则,收用人才和处理事务两方面同样重要。收用人才也就是四条:即多方收罗、谨慎使用、经常指导、严厉约束。处理事务也不过四项:即像整理丝线那样先分开头绪,再以类相从,周详缜密地考虑,定出简要的条文遵守。”

曾国藩要求弟弟,“在选将练兵上一定要切实用功,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用人不率冗”,就是在用人上不轻率,不冗员。要谨慎地选择贤能的人员,以此整治轻率的毛病;少用几个闲职人员,用来救治人浮于事的毛病。

“存心不自满”,就是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习惯。地位高而资历浅,外表以温和恭敬为贵,内心以谦让下士为贵。天下的事理人才,我们不能深知的、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千万不要自以为是。

用人不轻率、不冗员,内心不自满,这两者都做到了,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别人的责难,也不会使自己的名声扫地。

曾国藩的这种选人和治事的原则,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依然适用。多方面的收罗人才,选出可用之才,然后再量材使用,并经常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用严明的纪律加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02所贵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发现优秀人才,用人所长,并加以重点长期培养,因势利导,四处开花。

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他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并从中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俱佳的人才。

在选人时,曾国藩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上的人聪明和才智,没有多大的区别,也没有多大的悬殊,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所以用人者只要仔细地考量,把他放到合适的地方,用到他的长处就可以了。

03 培养使用人才的四种方法

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总结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

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曾国藩总会抽出时间对部下进行训导。凡是手下将领来拜见,他总会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平时,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

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这也是曾国藩识别人才的基本依据。通过日常考核,从中不断发现人才。

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能或有功劳的人,使其得到提拔任用。许多人都是得到曾国藩的保举才走上了重要的岗位,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有才能的人愿意跟着曾国藩的原因之一。

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就是对于有功之人,就提拔使用。把他们放到更适合的岗位。

因此,属下从士兵到将领,无不将他视为楷模。

04 对人才不求全责备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和扶助。

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

武人给钱,文人给名,对武将经常给他们以丰厚的奖赏,即物质激励,以此来得到兵将的勇猛。对于文士给他们以名位,即精神激励,以此来换取幕僚的智慧。

这样做,使得文人武将都皆大欢喜,实现了军心一统。

通过不停地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都有顶戴花翎,以满足了他们的好名之心。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从来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鼓励他们自立门户另辟乾坤,并竭力为他们铺路搭桥。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这也是曾国藩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