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提起陶俑,最先想到的应该是秦兵马俑,八千多个兵马俑组成一个大军团,气吞山河,威武无比,不过陶俑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到了西汉,陶俑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西汉朝墓中,发现了一个“怪胎”俑,这是干什么用的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河南省济源市,因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据传说,上古时期夏朝定都于此,同时也是愚公移山的发源地。2003年5月,济源沁北电厂窖头的工地上,许多建筑工人正在趁着春风凉爽,加紧手头的工作,他们要在盛夏来临前,完成扩建电厂的任务。可是正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工人们接到队长的命令:全员停止工作,有序退出工地。原来一个工人在铲地时,忽然发现了疑似古墓存在的迹象。
考古专家接到通知后,迅速组成抢救小组,赶往工地。在经过初步的检查和勘测后,确定这工地下面,是汉朝的古墓群。在向施工队长表示感谢后,专家们开始耐心细致地挖掘,历经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共计十二号座西汉墓群终于完成了初步挖掘,专家们将挖出来的文物,一件件地装进了文物箱中,并运到了研究所。
在回到研究所后,众人发现,这个古墓群中,数量最多,最吸引人的文物,却是——陶俑,保存完好的西汉陶俑们,虽然不如秦兵马俑那么浩荡,但也有独特的风采。
这些陶俑形态各异,有吹笛老翁俑、吹箫俑、对弈俑、舞女俑等等,他们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过专家的目光,却被十号墓出土的,一个动作奇怪的小陶俑所吸引,只见他头绾高髻、额头前凸、双目深陷、高鼻梁,尖下巴,大口张开仿佛吼叫一般,上身赤裸,下身短裤,左臂紧贴身体,右臂向上出拳,下面则是金鸡独立的造型。
专家仔细研究其成分,发现这是一个泥质红陶胎,上半身是褐色釉,下半身却是绿色釉,视觉对比十分鲜明,再加上其夸张的颜色,令人忍俊不禁。
专家一开始认为,这就是个发癔症抽风的人俑,但是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古人在墓地埋葬陶俑时,从来都不会将“犯病”的人埋进去,因为陶俑的诞生就是为了取代“人陪葬”的陋习,希望斯人逝去后,不会孤单寂寞,不会无人服侍,哪里有找个“神经病”陪葬的道理呢?经过一番分析与讨论,最终确定,这个陶俑是导引俑,他是在练习导引之术。
秦汉时期,由于医学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导引术的产生与发展,《黄帝内经》注说:“引为导引”,导引之术,其实就是今日养生的雏形,用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身体的最佳状态。《后汉·方术列传》中就记载了许多方士,他们都是导引的养生家,就连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也在《金匮要略》中写道:“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是治疗“四肢重滞”的主要方法。
这个奇怪导引俑的出土,对于我们而言意义很大, 在现代人对高质量,健康生活的大趋势下,导引俑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人养生的方式,这对我们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并且我们也知道了,在汉代时,人们已经很注重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导引俑还为我们展现了汉代墓葬的习俗,墓主希望自己在另一个世界注意养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陶俑,但是却记载了汉代的历史情况,为我们展现了古人“强身健体”的风貌,它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小陶人,而是华夏文明传承中的一个“接力棒”,是承载着历史厚重的一件有价值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