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得以盛行马来西亚百余年,这四个人居功至伟

2020-09-09 17:29:18 作者: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文学著作之一,自明初洪武年间成书以来便受到世人的追捧。数百年 以来,三国文化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散发着勃勃生机,在国外也颇具影响。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及文献记载,对《三国演义》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的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自主国家,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与我国互通的记载。唐宋时期,我国东南沿海的商人开始与马来西亚进行频繁的商业往来。自明代开始,便有中国人移居马来西亚的确切史料记载。而三国文化进入马来西亚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后期。

清朝后期吏治腐败、社会动荡,尤其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许多青壮劳动力,为了生计,被迫远离家乡迁徙至马来西亚谋生。当时的迁徙人群大多没有文化,思念家乡时只能通过欣赏戏曲节目来感受祖国的气息。据相关文献记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福建地区的一个高甲戏班就曾经远渡马来西亚,为当地的华人表演过戏剧,其中有一幕就是《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文学著作进入马来西亚的时间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英国殖民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大量引进中国劳工。于是,大量的中国人迁徙至马来西亚,这一批人被当地人称之为“新客”。在这批新客当中,有一部分寻求发展机遇的高学历知识分子,他们在迁徙的时候,带去了包括《三国演义》在内的许多国内流行的文学著作。

《三国演义》刚进入马来西亚时,由于新客当中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而当地人又因文化及语言差异看不懂,所以,起初的受众面非常局限,只在少数新客的知识分子中间进行传阅。直到马来西亚当地的一个特殊族群,峇峇娘惹中的华人知识分子翻译并编撰了,第一本峇峇(bā bā)马来语版的《三国》,才被当地人群接受并传播。

峇峇娘惹又称土生华人,早期迁至此地定居华人后裔的统称,“峇峇”指男性,女性则称之为“娘惹”。关于这个族群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是郑和下西洋时,部分中国人留居此地,与当地人通婚形成的族群。而《马来纪年》中记载,中国的一位明朝公主,下嫁给了满剌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国王苏丹曼苏尔?沙,跟随公主陪嫁的几百名随行人员,与当地人通婚后形成的特殊族群。

峇峇马来语《三国》,是马来西亚槟城州的峇峇曾锦文,在十九世纪末用了四年时间,比照《三国演义》原文翻译并编著而成。由于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曾锦文在翻译时只从原著中节选了部分故事片段,译文和注解也都是自己对原著的理解。所以,这本书难免会与原著的内容及情节有所出入。但是,曾锦文在编著这部译作时非常用心,整个译本总共有三十卷,为了吸引读者,每卷的开头都分都有一小段英文诗,而且在前言部分对文中的语言难点做了必要的说明,在文中对一些难懂的地方还加入了特别注解,并在文中配有大量插图。

峇峇马来语《三国》面世之后,立即在当地的土生华人圈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大家争相购买传阅,通过文中的故事来感受和学习祖辈们的文化。但是,峇峇马来语仅是峇峇娘惹族群中的共用语言,并非马来西亚通用语,所以,受众也相对局限。后来由于二战战火蔓延至马来西亚,三国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时间跨越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来西亚自主建国后,当地华人已经完全与本地人融合为一体,并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海外中华文化体系。至上世纪末,三国文化再度于马来西亚兴起,经过当地学者们的努力,出现了两个版本的三国著作,一个是马来语版的《三国故事》,另一个是马来语版的《三国演义》。

《三国故事》,是一位马来籍学者C?C?罗(C?C?Low),根据《三国演义》原著,精心挑选了十八个精彩故事,翻译并编著的一部黑白素描画册,类似于我国当时出现的大众读物“小人书”。整套译作共有三册,每册的封面及封底内页,都对该册中讲述的故事背景,及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一个专门的简介。该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有上百幅黑白素描画进行讲述,而每幅画的下面都有马来语及英语两种语言对画面中的故事进行注解说明。

《三国演义》,是在本世纪初,由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的两位学者严文灿和胡德乐,经过七年的时间,依照我国《三国演义》文言文原著,逐字逐句翻译并编著的四册、一百二十个回目的首部马来西亚通用语版《三国演义》。虽然这部译作中只节选了部分故事与七十余个三国主要人物,但却是与原著匹配度最高的一部著作。在该书的附页和正文中,作者对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纪年、文化、宗教、计量单位等名词,都用中文汉语拼音标注,并附有马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详细解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