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即位,从边缘走向中央的逆袭人生

2020-09-14 20:35:56 作者: 汉文帝即位,

古代帝王,即位方式,多种多样。

开国之君,如刘邦提三尺剑,以布衣取天下,这是靠武力。

继任之主,如汉惠帝根正苗红,也有明诏,具有天然的法定继承人地位。又如胡亥篡改遗诏,窃取帝位。

汉文帝是第一个没有明诏、靠政治势力相互制衡而登帝位的皇帝。在即位过程中,汉文帝显示出了一个帝王应具备的政治智慧。这也是一个由弱转强、由低到高成为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刘邦的八个儿子

汉文帝,名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

汉高祖刘邦是大器晚成,成家立业都晚,活了六十多岁,只生了八个儿子:

大儿子刘肥,不是明媒正娶,为庶长子,建国后被封为齐王。

嫡长子刘盈,是他和吕后的儿子,后来成为汉惠帝。

三子赵如意,是他和戚夫人的儿子,后来被吕后毒杀。

四子刘恒,是他和薄姬的儿子,先为代王,后为汉文帝。

五子刘恢,先为梁王,吕后又将他封为赵共王。

六子刘友,先为淮阳王,吕后又将他封为赵幽王。

七子刘长,为淮南王。

八子刘建,为燕王。

从好色和有众多后宫角度来看,刘邦的子嗣并不多。

刘邦死后,刘盈作为嫡长子,又是吕后的儿子,所以继承帝位。没有存在感的母亲和“中子”

汉朝前期诸侯王图

刘恒的母亲,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叫薄姬。

薄姬是私生子,她的父亲与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下了薄姬。魏豹在秦末成为魏王,纳薄姬为妾。

当时,相面盛行,一个叫许负的人给薄姬相面,说她“当生天子”。魏豹听了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妾要生天子,自己自然能够称帝。凭着这话,魏豹本来与刘邦肩并肩抵抗项羽,结果膨胀了,开始中立,后来又帮着项羽打刘邦。

古来相面的,都是说结果,而不说过程。

魏豹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称帝的大梦没成,儿子也没生下来,就被曹参灭了。

薄姬被曹参俘虏后,被放到了“织室”,成为汉王的“织女”。

但无巧不成书。

所谓“织室”,放置的是俘虏来的女子,名为织女,实则是给刘邦的预备后宫。

刘邦好色,司马迁和班固都不避讳。

对于薄姬的长相,《史记》和《汉书》就两个字来描述——“有色”。

刘邦看到长相漂亮的薄姬,就把她从织室纳入了后宫。但进入后宫一年,刘邦也没有临幸她。

但无巧不成书,历史也由偶然性构成的。薄姬故事的戏剧性在后来一个时刻达到高潮。

《史记·外戚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兒相爱,约曰:“先贵无相忘。”已而管夫人、赵子兒先幸汉王。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后薄姬希见高祖。

薄姬是个聪明人,也懂得把握机会。刘邦一击即中,刘恒由此诞生。

但刘邦这辈子只临幸了薄姬一次,之后很少见薄姬。

刘邦老臣的盘算与刘恒的“弱势”转强

汉高祖驾崩后,吕后专权,惠帝即位。母强子弱,汉朝的政局也发生了变化。

吕后专权共15年。这期间,她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排挤杀戮刘邦其他的儿子和宠姬,扶持吕家的势力。杀害的儿子和宠姬是赵王如意和戚夫人,残忍至极。吕禄、吕产得以封侯,并把持军政大权。

第二件事是排挤杀戮刘邦的老臣。但并没有赶尽杀绝,陈平、周勃等仍然身居要职。

吕后死后的政治格局是,以陈平、周勃为代表的老臣,虽然仍然重要,但没有一家独大。同时,刘邦恢复分封制后,汉朝中央只直接统治西边,东边大部分都有刘姓各王统治。这样的格局,是刘邦深谋远虑的结果。他已考虑到身后或许会有吕氏专权,但不论是吕氏还是老臣,都无法改朝换代。

吕氏专权,虽然只是在宫内范围内,但她毕竟触动了老臣们的利益,也削弱了刘姓的势力。

吕氏一死,老臣们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刘家的谁为天子。

在经过母强子弱的动乱之后,老臣们最敏感的神经是要确保继任天子能够不再屠戮功臣。

从这一点出发,老臣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是,“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怎么才是“贤”呢?

第一个条件,就是母家不能强势。由此,排除了刘肥的儿子,“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

第二个条件是要立成人的刘姓之王。由此,排除了淮南王,“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

于是,刘恒成为老臣们的共同选择:“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

刘恒得到即位信息后的反应

刘恒虽然是刘邦之子,但作为边缘人,他始终保持低调。

在得到即位信息后,刘恒也始终保持警惕,举止慎重。

陈平、周勃迎立代王时,刘恒就与手下人研究,这个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应该怎么办?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但是宋昌看得更全面,认为这个信息是真的,应该即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