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意义上说,北宋并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在它的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羌族的一种)建立的西夏政权。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高昌、龟兹、于绥等政权。
一、契丹(辽)
宋、辽战争和UU渊之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领兵灭北汉后,乘胜进军幽州(辽的南京,今北京宣武区)。北宋军队起初一路势如破竹,辽各州县长官纷纷投降。但宋军因连续作战疲乏,最后攻打幽州城时,十五日不能下,辽名将耶律休哥带领骑兵来援,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宋太宗负伤乘驴车仓皇逃归,军器物资损失不可胜计。
高梁河之战以后,辽兵又时常南下骚扰。辽景宗乾亨二年(980年,北宋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兵10万攻打雁门(在山西代县西北),被镇守代州(山西代县)的宋朝名将杨业打败。杨业本是北汉的大将,北汉亡后归宋。辽方从这次战役后,惧怕杨业,看到他的旗帜就迅速退兵。时人称他为 “杨无敌”。当年十月,辽兵进围瓦桥关(在河北雄县境),北宋出兵抵御,
耶律休哥率精骑渡水而战,宋军大败,辽兵一直追至莫州(河北任丘)。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再度分兵三路北伐。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出瓦桥关,进军幽州;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出飞狐口(在河北涞源北),攻打蔚州(河北蔚县);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杨业为副,出雁门,进取云中(山西大同)。初时,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东路军再度攻抵涿州时,遇契丹主力,因军困粮缺,仓皇撤退。退到岐沟关(在涿州西南四十里)时,被契丹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领的骑兵打得大败。宋太宗急令中西两路军缩短战线,退回原防,并命潘美、杨业护送云、应(山西应县)、寰(山西朔州东马邑镇)、朔(山西朔州)四州人民内迁。杨业主动断后,临行前,与潘美等约定,设伏兵于陈家谷口,待杨业转战至此,双方夹击辽军。可是当杨业来到陈家谷口时,潘美等人早已率领军队离开。杨业孤军奋战,部下伤亡惨重,长子延玉战死,他自己虽身受数十处创伤,仍然英勇搏斗,最后中流矢,堕马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以后,杨业的第六子延昭和孙文广也久镇边陲,是北宋抗辽、西夏的名将。杨业一门。的事迹,从南宋以后,被编演成“杨家将”的评话和戏曲,在广大人民中间广为传诵。
高梁河与岐沟关两役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为了防止契丹骑兵的南下,自太宗朝末年起,北宋政府先后发动军民从河北保州(保定)以东到海滨,增修许多塘泊,广开水田;保州以西到太行山,增种大批榆林、柳林,构成一条防线,配备军队巡守。可是,辽朝骑兵仍不时南下骚扰,给北宋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军队大举南下,遭到沿途北宋军民的抵抗,只攻下少数城池,但因为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作战,于是契丹乘虚深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亳州亳州(又名澶渊,在河南濮阳西南)附近。消息传到开封,朝廷惊慌失措,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同往澶州途中时,契丹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契丹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入,开始有议和之意。
宋真宗抵达澶州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气,但他急于议和,于是与辽朝签订了屈辱的UU渊之盟”。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辽、宋和平交往 蒙蒙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辽、宋之间的民间贸易,从北宋初年开始,就在边界地区断断续续地进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粳糯、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羊、马、骆驼、银子等。但宋方严禁硫磺、焰硝、水银、丹漆、盐、米、铜钱等与武器生产和国计
民生有关物资出口,也不允许一般书籍进入辽境,以防止泄漏国防和朝政机密。辽方则禁止皮裘、粮食出口,有时也限制马匹输出。尽管如此,榷场里仍有违禁品在销售。
从商品的内容来看,宋方输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辽方输出的则以原料产品为主。这是双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贸易中的反映。澶渊之盟以后,北宋每年从辽方征收到的专卖税约有50万贯,获利甚大。榷场贸易是在官方的重重束缚和限制下建立起来的,难以满足双方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在榷场内部或沿边各地都出现了民间的走私贸易。
在政治上,双方使节往来不断,每逢元旦、新皇帝即位、皇帝和太后生辰与丧事,都派使者前往庆贺、告哀或吊唁。宋哲宗时,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国后向朝廷报告说:“(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反映了宋、辽两国之间的和平景象。
辽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辽朝,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加上受到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畜牧业或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有一定发展。
畜牧业一直是契丹人的主要产业,以放牧马、羊为主,此外还有驼、牛等。因为作战、射猎、交通都离不开马,所以契丹人把马的多少作为国家和家庭财富的代表。一个马群,动以千数,而放牧者不过二三人而已。辽朝专门设立了管理国家马群的群牧官,在辽道宗在位时(1055~1100年),“牧马蕃息,多至百万”。即使到辽朝末年,“马犹有数万群”。羊的数量也极大,“纵其自就水草,无复栏栅,而生息极繁”。
农业生产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幽云地区和渤海地区,是辽朝农业的基地,那里以种植稻、麦为主。契丹旧地则多种粱、黍、穄等杂粮,还从回纥传人了西瓜种植技术,并进一步传入到汉人地区。辽统治者多次下诏募民垦荒,甚至在草原上开出了农田,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增加。尤其是燕地,农产品极为富饶,历经多次战乱,到金朝初年,仍然“未尝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