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大师之路!

2020-09-16 16:27:40 作者: 吴昌硕,大师

(破荷亭)

一般的篆刻理论之下,朱文贵轻,白文贵重,朱文以浅细为妙,但是吴昌硕一反常理,粗朱文在吴昌硕手里得到了焕发了生机。“破荷亭”雄壮挺拔,姿态健旺,神完气足。

(文章有神交有道)

“文章有神交有道”这方印的印文刻者甚多,吴昌硕揉了汉印,加入了浙派,又向赵之谦讨法……

(西泠字丐)

“西泠字丐”这样的样式,如同从远古饱经荡涤、磨砺而来,边款里说是仿汉,但实质上却又不是简单的仿汉……

(苦铁)

“苦铁”这方印已足以说明吴昌硕的审美在中年之后便开始大步迈向写意一路了。

(道无双)

粗朱,以书入印,大疏密对比,破实造虚,各种综合手段的运用,书法的、绘画的、篆刻本身的,近人的,上古的,都奔吴昌硕刀下而来,一位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师即将到来!

第四个时期,刻吾自刻,别具新风

第四个时期,自吴昌硕54岁算起至84岁离世,共30年,你看,吴昌硕在形成个人风格之后,艺术成熟期长达30年之久,怎么不让人赞叹!

54岁之后,吴昌硕的篆刻风格步入成熟期,这是由于他的学识修养不断积累的结果。他的篆刻创作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子徐新周印谱《耦花庵印存》的序言中:“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

(吴昌硕用过的钝刀)

注意,吴昌硕在上面的这段话中没有提到刀法,他在刀法上,选择了“钝刀硬入”的方式(这是与他的作品风格相匹配的),完全不拘刀法,随心而刻。

(吴昌硕的印面)

吴昌硕的行书糅合了篆、隶、楷、草诸体的运笔结体精髓,灵动多变而一气贯通。当今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是昌硕先生入室高足,他作如是称颂: “行草书,纯任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虽册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此法也是先生开之。”

70年质朴篆刻,博采众长,自创刀法

对“质朴”的追求,是吴昌硕最核心的篆刻精神。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吴昌硕对丰富多彩的字法、冲切活用的刀法、拟古而不泥古的残破、边栏的处理……

吴昌硕曾说: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

吴昌硕受家庭熏陶,开始奏刀学印。应该说,他的篆刻生涯更为漫长,创作经历长达七十年之久。他在继承前人冲刀法和切刀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了各个大家的长处,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他还从秦汉古印中汲取灵感,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追求线条残缺斑驳的金石味道,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审美特质。

“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刻印》诗),正是其篆刻艺术精神的生动写照。

吴昌硕 自画像图轴(80岁)

总结:吴昌硕,一位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在传统文化融合、汇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也受到影响,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也就是通融和超越。

虽然时代对于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动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让我们静下心来,向大师学习艺术生活和人生态度。

声明:本平台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单就章法,他更强调“一方印章,应如一家人一样,团拢一致。”又“犹如一个人体,四肢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变得畸形呆滞,甚至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了。”

字法上,他一方面打通了缪篆、大小篆,他接受“印外求印”的取法思想,将战国泉布、秦汉碑版、权诏、镜铭、封泥、砖瓦文字引入印面,他一方面又力求这些文字在精神气格上是纯一协调的,又将这种协调处理得不生硬、不呆板,方圆互见。

他同时还擅长“做印”,在从容游刃,一气呵成之后,他往往又加以小心收拾,去除印面中的种种不妥,力求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