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薛仁贵,东征高句丽神勇异常,西攻吐蕃丢了不败神话

2020-09-17 14:26:04 作者: 大唐名将薛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人的诗句里总是不乏此类关于战争的描写,历史上强盛的大唐王朝有过许多战争发生。

这些战争或是像诗中描写的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自卫战争,或是为了扩展领土以显大唐威风的侵略战争。

但是大唐王朝也并非是战无不胜的,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唐就曾经历过一次巨大的败仗——大非川之战,而领兵者还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将薛仁贵。

提起薛仁贵,不得不称赞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薛仁贵出生于北魏一个将门世家,作为北魏将领薛安都的六世孙,他自幼便接受良好的军事思想的熏陶。

可谓“将门无犬子”,他很早就展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一直表现优异。

贞观十九年,薛仁贵带兵远征高句丽,在安市城下,薛仁贵他一袭白衣引人注目,凭借自身本领于万军中所向披靡。

在显庆三年,薛仁贵大战高句丽军,于次年擒获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战功赫赫。

后来每每出征,只要是听到薛仁贵的大名,敌军都会感到恐慌,他战无不胜的神话也一直延续着,直到大非川之战。

由一向骁勇善战,从未吃过败仗的薛仁贵领兵,再加上当时大唐强盛的军力,为何会出现大非川的重大失败呢?实为战略失误所致。

好的战略部署是战争成功的一半,任何一场战役都离不开对战双方战略间的较量,大非川一战亦是如此。

在此次战役的战略安排上,唐高宗无疑失误了。

大非川战役的导火索是吐蕃对吐谷浑发动的战争。位于吐蕃和大唐边境之间的吐谷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成了两国必争之地。

兴盛的大唐王朝自然是不会放过吐谷浑这块“肥肉”,于是便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予以打击,在唐太宗执政时期,就将吐谷浑打击的“毫无还手之力”了。

而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之后,也想通过吐谷浑这个绝佳的跳板实现自己北扩的理想。

这是因为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松赞干布也深刻地明白大唐王朝的强盛实力是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的,于是吐蕃就开始了漫长的筹谋与蛰伏。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准备终于让吐蕃有机可乘。

唐高宗时期在战略安排上只顾一味向东扩张,与高句丽等国家不断交战,这让大唐西部边境的防守变得空虚,吐蕃抓住这一“天赐良机”,乘机攻打吐谷浑,之后便顺势北上侵入唐朝境内。

西部地区长期空虚的守备,让吐蕃的攻势越来越猛,先是安西四镇落入吐蕃之手,而后西域的十八个羁縻州也先后失防。

即将全面崩溃的西部防线让唐王朝不得不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了大非川之战的战略部署。

深知当前局势的严重性,为了迅速收回失地和保卫西部边疆,唐王朝抱着此战必须胜的态度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

政治上,唐高宗采用攻心策略,先将吐谷浑君主册封为了青海王以笼络其心,打算借助他的影响力获得吐谷浑人们的支持。

此外,唐高宗还进行了其他两方面的战略部署。他先是了解到吐蕃人作战时鲜少多带粮食的习惯,打算从他们没有后勤保障这个缺点入手,希望用拖延战速耗尽钦陵所带军队的存粮。

根据《旧唐书》记载:“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唐高宗这一打算可以说是很有远见的,但是不幸的是实行过程中出了纰漏,将军薛仁贵考虑到远程作战的问题,并没有服从唐高宗原本的安排,而是坚定了要速战速决的念头。

根据史书记载,大将薛仁贵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布置大非川一战。

首先便是派郭待封留守大非岭,并且给了他五千战士和一万五千人的辎重部队,命令其迅速开展布置防御工事。

其次,薛仁贵亲率大军的主力部队奔赴河口突袭钦陵军队,想要以此破坏吐蕃军队的战备资源,从供应上切断敌军的援助。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天不遂人愿,薛仁贵的布置竟然全部失败了。

郭待封并未听从薛仁贵的命令驻扎在大非岭,而是率领辎重部队继续前进。

等到快到乌海时,不料吐蕃军队来袭,郭待封所率军队溃不能敌,只能逃之夭夭,一万五千人所带的粮食和武器辎重等全部落入敌手,这让薛仁贵的第二个布置也失败了。

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好率军队退至大非川。可谁料吐蕃军队乘胜追击,吐蕃大将钦陵率领四十万大军袭来。

薛仁贵所率唐朝官军正面迎击,但无奈寡不敌众,又加上不熟悉地形,唐军一败涂地,这也成了唐王朝建国以来所打的最大的败仗。

大非川之战唐军大败,死伤惨重,目之所及,遍地尸体,血流成河。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得向吐蕃求和,最终与吐蕃大将钦陵签订求和条约才得以返还。

回顾这场著名的大非川之战,不难发现唐军的失败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