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传统文艺作品,老令公杨继业、佘老太君、七郎八虎、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几百年来成为各地戏曲的重要曲目,影响力至今不绝。
作为艺术作品,杨家将的故事肯定有不少虚构夸大的成分,但主脉线索还是有史实依据的。
杨继业,原名叫杨业,早年名叫杨崇贵,出身于五代时期山西名将世家,武艺超群,素怀忠义,与山西世家折家(沙坨族)的小姐折掘结为夫妻。也就是说,杨业的夫人其实姓折,只是后来被误传成了佘老太君。
杨业早年作为北汉将领,与辽国交锋二十多年,被辽国所忌惮,称之为“杨无敌”。
杨业归宋后,到他最后殉国,只有八年时间,但就是在这最后的八年里,杨业的爱国忠义达到了顶峰,甚至成为忠义报国的化身。
在雍熙北伐中,宋军兵分三路,杨业(副帅)与北宋名将潘美(主帅)统领西路军,但是由于中路军、东路军都大败,赵光义也被射伤,狼狈地乘坐驴车逃命,辽国大军便一同指向西路军。
危机面前,杨业临危不乱,与潘美商议,自己愿意主动讨敌诈败,将辽军引入潘美重兵设伏的陈家谷,两面夹击,歼灭辽军。
谁知,事情却坏在了监军王侁身上。
王侁是庸腐无能又嫉贤妒能的文官,根本不懂军事,又害怕杨业在外边打了胜仗,抢了头功,非要逼迫潘美撤离。潘美规劝不力,只好同意离开陈家谷。结果,杨业将敌人引入陈家谷后,却发现宋军早就无影无踪,只好投入死战,最终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的确有七子,也都是抗辽将领,爱子杨延玉就和他一同在此战中殉国。杨老令公六子(一说长子)杨延昭,后来成为北宋一代勇将,被辽国人敬畏为“六郎星君下凡”,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立功勋。
不难看出,杨家将不愧一门忠烈,加上杨业青年时与折家的传奇姻缘,所以,杨家将的故事早在宋代就妇孺皆知,元代就开始有了大量《杨家将》的戏曲曲目。
那么,杨家将又是如何跟名将潘美成为“死对头”的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伦理、爱憎分明的民族,对于需要正面讴歌的形象,历来有将其“完美化、理想化”的倾向,相反,对于需要无情鞭挞的对象,也会极力抹黑。
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忠烈,尤其衬托杨老令公为国尽忠、英勇捐躯的悲壮,在《杨家将》的作品中,也浓墨重彩地塑造出了一个邪恶奸佞的家族——潘家,主要人物就是害死杨老令公的潘仁美。
显而易见,这个潘仁美的原型,就是当年的西路军主帅潘美,从此背上了一个无法甩脱的“黑锅”。
事实上,潘美也是北宋一位名将,功勋和人品都不在杨业之下。
潘美曾经跟赵匡胤一同在后周为将,陈桥兵变时,潘美有拥立大功,后来的南征南汉、南唐、巴蜀,潘美也都战功卓著。
历史上的潘美与杨业,不但没有文艺作品中的那些冤仇过节,甚至两人还曾经密切合作,取得了抗辽的“雁门关大捷”。
那么,读者朋友也许会问了:既然潘杨没有过节,陈家谷一战潘美又是主帅,为什么潘美不能率军接应杨业?如果潘美这样做,杨业和他的爱子杨延玉,是不是就不会牺牲?
其实,真正害死杨业的,并非潘美,甚至也不能完全算在监军王侁头上,而是应该记在荒谬的“文官监军”制度上。
从中唐开始,中国就有了一段长达二百多年的“武人时代”,朝廷势力衰弱,军阀割据称霸,到了五代,更是猖獗到动辄拥兵自立为帝的地步,于是就有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后周大将赵匡胤既得益于这个“武人时代”,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但也非常惧怕这种百年恶习在宋朝继续“发扬光大”,所以绞尽脑汁抑制武人,不仅有“杯酒释兵权”的权宜之计,更想要从制度到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对武人进行全面、彻底的打压。
有宋一代,武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文官全面凌驾于武官之上,军队也必须由文官“监军”甚至直接统领,文官个个以弹压羞辱武官为能,武人甚至遭到全社会的鄙夷与不屑,民间“好男不当兵”的陋俗,就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代许多名将如狄青、岳飞的悲剧,其实都是这种风气使然。
回到陈家谷一战,潘美和杨业虽然是部队的主帅和副帅,但真正说了算的,却是监军王侁。潘美如果豁出去要为杨业主持公道,坚持在陈家谷接应杨业,或许真的能取得胜利,但是回朝之后,潘美和杨业就要受到王侁的弹劾了。
要知道,北宋王朝对武官是高度警惕的,谁一旦被文官集团视为抗命不遵、桀骜不驯的典型,那么他的悲剧也就开始“倒计时”了,潘美、杨业就算不会像岳飞那样冤死,也会像狄青、韩世忠那样郁郁而终。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潘美才没有站出来救杨业。
其实,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杨业殉国后,声望达到了顶点,杨家也备受朝廷厚待。但是如果潘美选择抗命,把杨业救了出来,那么杨家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两相权衡,自然还是不救的好。
只是潘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会在后世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