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汉末三国的超世之杰,声振寰宇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同时他也是极富争议的一个人,他的文韬武略举世公认,是英雄还是奸雄,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曹操是也。
相比于曹操风云诡谲的后半生,他的前半生则显得简单纯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曹操的前半生,来领略曹操早年的能臣之风,看他如何成为末世中的一股清流。
曹操另类豪门———权宦之后,实惠又尴尬的出身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末年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这位曹腾可不是一般人,先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且深受恩宠,加之他心胸宽广,又热衷于广荐名士,人缘极佳,因拥立汉桓帝刘志有功,封费亭侯,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
而曹操的老爸曹嵩子承父荫,得益于曹腾的位高权重,一路平步青云,巅峰时曾任三公之一的太尉,但是与曹腾不同,曹嵩敛财有术,这个太尉头衔就是他花巨资捐来的,此举粗暴却不简单,当时的太尉是个虚职,曹嵩为何要出天价购买,联想到卖方是汉灵帝,引人深思。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后汉书》
曹腾的地位为曹家子孙提供了宽广的入仕通道,但曹腾的身份却也让家人遭受了异样目光,毕竟宦官之后这种非主流出身是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所无法认同的,而这对于曹操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立志要改变世人对他的看法。
曹腾曹操入仕——尽显能臣之风
曹操小时候聪明机警,但又放荡不羁,正宗的熊孩子一枚,但曹操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名士桥玄慧眼识珠,对曹操有:“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的至高评语。
二十岁时,曹操便举孝廉为郞官,当时举孝廉的概率在二十万分之一,这就是家族影响力给曹操带来的实惠。汉末的举孝廉已经逐渐沦为世家大族结交的礼品,像四世三公的袁术,杨修都是举孝廉出身。
而这种现象在当时已经很普遍,不仅世家之间,世家内部也是如此,世家大族举荐门生故吏,门生故吏功成名就后再反哺世家,后来刘备刚当上了州牧就将手上唯一一个茂才名额给了袁谭,为的就是跟世族示好,这就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环境。年二十,举孝廉为郞,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三国志》
曹操
曹操第一个正式职位是洛阳北部尉,当时的洛阳有左,右,东,南,西,北六部尉,负责京城治安,曹操就相当于于首都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长。
虽然官不大,但曹操硬是玩出了花,当时东汉朝廷昏暗,各种令制形同虚设,曹操立志整顿,一上任就设五色大棒,表明了严格执法之态。
没多久,考验就来了,灵帝宠臣蹇硕的叔叔犯了宵禁令,曹操也不墨迹,直接下令打死,于是京城震动。这些宠臣宦官恨得牙痒痒,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将曹操这个愣头青举荐为顿丘令,调离京城,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接着曹操被堂妹夫宋奇连累丢了官,但因为古学功底深厚,又被征为议郎。做议郎时,曹操也没有闲着,疯狂上书,针砭时弊,直言不讳,但朝廷积弊已深,岂是小小的议郎能够挽回,后来曹操也就不再力谏。
曹操铁面无私初心不改——末世中的一股清流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前往颍川讨贼。之后因战功升任济南相,这里有必要说一个这个济南相是个什么官,乍一看很唬人,其实就是济南郡的太守,因为境内有位诸侯王,所以这里的太守称相,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北海相,济北相都是同理。
曹操来了之后,又碰到难题了,在当时汉灵帝自己都卖官鬻爵的风气下,当地官员那是贪赃枉法,攀附权贵,无恶不作。且当地祭祀之风奢糜,使得百姓更加贫困,而历任济南相都是见怪不怪,同流合污。但曹操不允许,他出手依然果决,直接将八位县长免职,将祠屋捣毁,高压之下,济南郡的风气马上焕然一新。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三国志》
然而一方的清明与当时整个昏暗的天下格格不入,靠一人之力已经无法挽回,曹操也深知自己频频得罪贵戚,怕祸及家人,因此在朝廷要将他调为东郡太守时,拒绝赴任,辞官回乡了,春夏读书,秋冬打猎,做起了隐士。
后来边章,韩遂叛乱,曹操被重新征招,拜为典军校尉,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有意思的是,八校尉之首正是蹇硕,不知道期间有没有给曹操穿小鞋。接着便是董卓进京,把持朝政,曹操再次弃官而走,散家财,举义兵,自此登上了汉末纷争的舞台,走上了以武证道之路。
曹操起兵
从曹操的前半生的从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曹操是一位不畏权贵,清正廉明,意气风发的青年官员,正如他在《述志令》中所言,他最初的梦想是当一个郡守,教化民众,希望能让天下人知道曹操的名声,他确实做到了。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述志令》
回顾曹操早年的生涯,舞台虽小,却掩盖不了他的能臣风范,不管是洛阳北部尉,还是济南相,曹操都能让辖下政清人和,尤其是在这腐朽末世之中则更为难得,谓之清流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