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骄兵必败,历史上因为主将骄傲自大而失败的战争事例比比皆是,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很典型,还有人们常说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是因为战场上的较量并非只是实力的大小,也是双方心理和智慧的较量。
这里说一个更典型的战例,也是世界历史上兵力最悬殊的战争,但是却是兵力少的一方获胜,这就是一直不太受人们重视的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发生于两汉之交的公元23年,当时王莽篡权已经多年,虽然他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与其说是改革还不如说是倒行逆施,终于惹得天下大乱,绿林军赤眉军铜马军等等揭竿而起,在南阳一带,绿林军声势浩大,王莽就派他的堂弟王邑和王寻率大军前去平定。
这两人带了多少军队呢?史书明确记载在百万人以上,要知道史书上明确记载军队在百万人以上的战役极少,隋朝以前仅此一次,其次为淝水之战中前秦大军为97万,但那都是350年之后的事了。昆阳之战中,王莽一方光铁甲之士就有42万,加上其他的军种和后勤部队,总人数在百万人以上,可以说集合了王莽政权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就连为对付匈奴的精锐骑兵也调了过来,军中还有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虎豹熊罴等“猛兽大军”助威,更有几十位军事理论家随军出征,以便随时出谋划策,此外还有不少发明家制造的先进武器和攻城设备,要知道两汉是我国历史上科技水平最牛叉的时期,所以这支军队之壮观,全世界古代史上没有一家可比,史书也称其军力之盛军容之壮,自古未有之也!
这支军队的主将王邑和王寻,也都算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王寻打击赤眉军有大功,王邑则是当时的天下名将,王莽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就和王邑快速的平定反对他的军事势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王莽把军队交到这两人手上也是很放心的。
手握百万雄兵,而且是这样壮观的一支大军,又有皇帝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被击败的,所谓坐卧皆不可败是也,所以王邑和王寻都很放心,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我们的位面之子——之前毫不起眼的无名小将——绿林军中的偏将军刘秀,年方三十岁。
王邑和王寻来到南阳北面的昆阳城时,将城中七八千绿林军围了起来,这时绿林军的主力大约十万人正在攻打宛城,王邑认为围了昆阳城,绿林军主力会来解救,所以想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但是还身在城中的偏将军刘秀偏就不信这个邪,愣是只带了十多个人就冲出包围圈寻找援军去了。
刘秀突围的事,王邑王寻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甚至他很乐意他们突围去寻找援军,他们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不日将全歼绿林军,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绿林军主力根本没有来,而偏将军刘秀也只借来了一万人,这不是逗人玩儿吗?一万人就敢前来?但他们更没想到的是,伟大的光武皇帝刘秀只凭借着这借过来的一万人,硬是击败了他们的百万大军。
具体是怎么打的呢?不得不说是位面之子定有天助呀,当这一万借兵远远看到王邑百万大军惊天阵势的时候,哪里还有胆上前打仗呀?人人都是两股颤抖几欲先走。
这时我们的偏将军刘秀应该是进行了慷慨激昂的阵前演说,鼓动了一千人随他去战斗——在百万大军身上讨点便宜回来。开始时大家还半信半疑,但是这位以前碰到弱小的敌人都害怕的偏将军刘秀,此时却胆大包天,如天神下凡一般带领大家很好地诠释了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竟然只用一千兵就秋风扫落叶般击败了王邑派出的五千精锐部队,直追到百万大军的营寨边上才大胜而回,这下可把大家都看呆了,就此个个都如打了鸡血一般,觉得百万大军也不过如此,恨不得立即就冲过去把百万大军生吃掉。
王邑听说5000精锐竟然败给了一千敌军,有点儿气急败坏,当王邑欲派大军倾巢而出时,好在位面之子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时候岂能硬拼?于是他将天空中堆积如山的云朵召唤到了地面上,战场上立时一片大雾,对面不见人,刘秀带领他的一万大兵潇潇洒洒地全身而退。
夜间,刘秀将第二天的进攻计划安排妥当,又召唤出天上的陨石袭击了王邑的军营,更坚定了己方必胜的决心,同时也打击了敌方的士气,于是在第二天,刘秀组织三千敢死队直冲敌军主营,同时召唤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一时间狂风呼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刘秀带兵犹如神兵天降,打了王邑一个措手不及,并于乱军之中斩了王寻,王邑兵败如山倒,百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刘秀大获全胜。
上面的描述有点神话色彩,当然天文现象和天气现象也许都是凑巧了,并非刘秀召唤出来的,但是刘秀很善于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所以只用少量的兵力就击败了百万大军。
那么百万大军中就没有奇人异士吗?肯定有的,而且王邑王寻的百万大军中能人并不少,有些人后来归伏到刘秀手下后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成了著名的云台28将中的人物。
昆阳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是个至理啊,任是有百万雄兵也不行,王邑王寻亲身给我们验证了一回。而刘秀则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