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级别最低的土地公公,在古代为何能得到皇帝祭祀和黎民供奉

2020-09-19 03:07:27 作者: 神仙级别最低

求子民俗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神在百姓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上图_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报丧送魂 告慰亡灵

古代土葬习俗,使土地神承担着报丧送魂的职责。《楚辞》有云:

”君天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

土伯指的是土地神。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志怪小说《幽冥记》称:

“晋巴丘县有巫师舒礼,晋永昌元年死,土地神将送诸太山。”

太山是泰山,民间认为这里是魂归之处。

不但是小说,地方志里也有土地神送魂的记载。如河北《武安县志》:

“俗称里社之神曰土地,人死,往其庙押魂。”

辽宁《海城县志》:

“土地,即古之社神,俗谓土地为冥间地保,凡亡者皆归此处,故表事报庙送行,皆在土地祠。”

从生到死,百姓始终离不开土地神的掌管,足以说明他的存在价值。

上图_ 民国乡村的土地庙

民俗文化 经久不息

事实上,无论贵贱,对土地神的崇拜始终如一。南梁学者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纪》中,详细叙述了南朝民间的祀社:

“社日,四邻并结宗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不仅普通人家如此,官宦世家更加隆重。《北史·李士谦传》显示:

“李氏宗党豪盛,每春秋二社,必高会极宴,无不沉醉喧乱。”

唐朝时,民间将“祀社”叫做“社会”,诗人张演用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的诗句,描写社会这天人们纵酒欢庆的景象。北宋的“社会”还有歌舞杂技助兴,好不热闹。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云:

“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

说明当时人们在社日放假,以示庆贺。鲁迅笔下的《社戏》描写了清末农村祭社唱戏酬神的场景。娱乐大众和亲睦乡邻是民间土地神信仰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上图_ 《遵生八笺》是养生专著。明·高濂撰

土地神不仅关系到百姓的温饱,还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关系,真是小神仙大作为。韩愈有诗云:

“白布长衫紫领巾,差料未动是闲人,麦苗含穗桑生椹,共向田头烁社神。”

对土地神的爱戴之情溢于言表。时至今日,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祀社传统,足见其生命力的旺盛。

作者:

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

莉莉丝

参考资料:杜正乾 《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