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的“猴加官”,先后被伦敦、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收藏

2020-09-19 11:18:20 作者: 河南郑州的“

“猴”是中华文化中最著名的意向之一,猴子的文学形象在《西游记》中被推至巅峰,齐天大圣孙悟空成为正义仁爱的代表;猴与桃:桃是长寿象征,“灵猴献寿”寓意为加官进爵,长寿延年;猴子类列灵长,身手敏捷、反映快速,擅长模仿人类,被认为是人类的近亲,成为机敏、灵活的动物代表……

猴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因此也衍生出一大批猴元素的民俗文化,比如河南省郑州市民间传统美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猴加官。

猴加官,又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大约在晚清时期产生于河南南阳,在中原地区流传了200多年,由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跳加官”演变而成。“跳加官”是旧时戏曲重大演出的开场仪式,所扮人物系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向观众展开的条幅上写着“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吉祥祝辞。因此猴加官也是一种很喜庆的传统文化艺术。

从寓意上来看,猴加官谐音,所谓“讨口彩”,猴同侯,侯又加官,意味着封侯又加官,暗喻着加官进爵,福禄双全,喜庆红火。小猴在人的操控下做出滑稽可笑的动作,带给人们童真的乐趣,类似于猴加官此类玩具,能够然人们让人们感受到儿时的乐趣,离教于乐,符合了玩具的特性,具有独特的社会风俗趣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猴加官以泥土为主要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小猴造型骨肉丰满,有动物生命本身的自然之美,充满了生命力。原料取材均源于自然,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遵循形式美法则,对称且均匀,比例协调,调皮多动的小獭似有呼吸能表演、充满动感又兼具美感,体现了劳动人民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寓教于乐的精神。

从工艺上来看,首先用胶泥做成约15厘米高的猴身,然后将染了五彩颜色的用棉絮或兔毛做成的“猴毛”粘在猴身上,然后钉上一指宽的布条做成胳膊和腿;

其次,用泥巴做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脸谱根据需要,可以分为若干种,有张飞、姜维、窦尔敦,也有大阿福、寿星等。晾干后施两遍底彩,再进行细致的彩绘,然后将猴头和四爪用布和毛皮粘牢成一个整体的猴子;

最后,将面具与猴身用细线相连,两根细线分别穿在猴手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一张京剧脸谱相连,最后利用杠杆原理将细线用丁字木棍固定好,同时将布艺与泥塑结合。抖动木棍时,就会让小泥猴活动自如,展现富有滑稽性的表演了。

猴加官,是集传统美术、脸谱、泥塑及布艺完美结合的手工艺术作品,具有珍藏意义。2009年6月26日,猴加官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7月,在英国艺术家汤姆·克鲁克先生的推荐下,“猴加官”已先后被伦敦民俗博物馆、法国民俗博物馆,以及挪威和德国多家私人博物馆收藏。

猴加官作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后代去欣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