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刻苦这方面,最为有名的当属匡衡了,著名的凿壁偷光就发生在他身上。因此凭借着这股刻苦努力的劲儿,他也成为了宰相,但是这段故事,老师基本是不会讲得,这是为何呢?因为他小时候偷光,长大了窃国。
出身农民家庭的匡衡,如果想要实现阶级跃迁,那么在当时,读书就是唯一的渠道。因此他非常的刻苦,老天爷也没有辜负这个努力的年轻人,给了他一个聪明的头脑。因此他对《诗经》的理解,极为透彻,受到了当时经学家的关注。不过在当时,学子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入仕,而匡衡却是屡屡失败,最高才考到最次的丙科。本身他没有做官的机会了,但是因为汉元帝对他很感兴趣,于是刚一继位就封匡衡为郎中,升为博士。
历来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因为皇帝喜欢儒学,所以在当时兴起了一股儒学风潮,作为诗经优秀的解说者,匡衡也时常借用《诗经》来劝说汉元帝好好治国,也因此得到了赏识可这在匡衡位极人臣之后,全都变了。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被钦定为了新丞相,受封安乐侯,有辅佐皇帝,总领政务之责。然而每当大臣们对问题激烈讨论时,这位丞相就会引用出诗经中句子来回应。然而真正的问题没人解决,大量的腐儒在朝堂之上空谈误国。
除此之外,匡衡也没有实干兴邦,在其任宰相期间,不断地收受贿赂,变得极为腐败堕落。在受封安乐侯之后,他不断的兼并土地,让百姓民不聊生,一直扩张到40000亩土地,汉朝是郡国并行制,这样等同于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而这时,汉元帝已经去世,取而代之的是汉成帝,他直接就收回了匡衡的所有钱财土地,贬为庶人。
不知道匡衡在回到故乡后,是否还能想起那段凿壁偷光的往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