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各市县得名由来,你知道几个?

2020-09-21 09:16:28 作者: 南各市县得名

万宁则可谓“命运坎坷”,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设县(当时称“万安县”)直至清末,近1300年的岁月里,古万城历经反反复复的郡、州、县、军等行政区划的改制更迭,在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的废军为县的行政建置变革中,“万安军”被降格为“万宁县”,万宁的名字才首次出现,但不久又经历反复,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最后一次撤州并县,才又复改为万宁县,并沿用至今,1996年万宁撤县设市。

由村镇名而来

临高海口三亚

海口和三亚作为琼北和琼南地区的两大中心城市,知名度甚高,但它们建市独立发展的历史却甚短,名字皆来源于村镇名,还都上演了“蛇吞象”的逆袭,风头盖过了传承千年的中心城镇——府城和崖城,并终将后者收入囊中。

南宋时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老城区,海口地名即出于此。到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商贾云集,遂日见繁盛。民国初期的1912年,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并日渐取代琼山成为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0年4月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后将琼山并入,合为海口市。此后,琼山、海口又几番分分合合,直到2003年区划调整,琼山和海口再度合而为一。

三亚出现相对较晚,但据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关于“三亚”名字来源众说纷纭,一说是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另一说三亚与五指山的原名通什一样,属当地黎语的音译,意为海边的大田或乌鸦田。三亚历史悠久,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时改振州为崖州,成为中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1912年,废直隶州,设崖县,解放后沿袭崖县,但1954年将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因其市机关所在地三亚镇而得名,1987年升格为地级市。

同样因村镇而得名的还有临高,但历史要更为久远,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建县,因县治毗耶山,故名毗善县,属珠崖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毗善县改为富罗县,属儋州。同年,撤富罗县,在今治东40里那虞都海滨之临机村设置临机县,县名得自村名。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才更改为现名。

因重名而改称

昌江屯昌

对于昌江和屯昌两县而言,改成现在的名字是有些许无奈的,因为它们居然和别的地区重名了。昌江原名昌化,可谓历史悠久,能追溯至西汉元封元年在海南初置儋耳郡时所领的至来县。到了1914年,当时的广东省民政部长朱开宪令各知事,递照部令改定全国重复之县名。因与浙江的昌化县同名,遂将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

38年后,屯昌也遭遇了昌江同样的烦恼,当时“屯昌县”名为“新民县”,是1948年设置的新县,但与辽宁新民县重名,1952年国务院为了便于管理,便以县人民政府的驻地在“屯昌镇”为名,改新民县为屯昌县,屯昌镇后改名屯城镇。

以地理方位为名

琼海五指山三沙

在海南各市县名称中,琼海绝对算是个特例。195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为琼海县(次年万宁县又分出),因地处琼岛的东海岸,故取“琼海”为县名,建治在嘉积镇。

进入21世纪后,海南市县名称中又多了两个名字,2001年7月,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明显是以其境内象征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五指山市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一度为海南岛南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三沙市是在2012年时伴随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的撤销而同时建立的新行政区,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而陆地面积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也是全国继浙江舟山之后第二个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

*本文写作参考李勃教授《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一书。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