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三国演义》,半部刘、关、张三兄弟自传,虽然骆驼对于罗贯中的春秋笔法有一丢丢的看法,但我对于他对那段历史的宣传能力,却是一直保持五体投地的姿势,且永远不打算改变。也正是《三国演义》的精彩演绎,我才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骆驼最近写了不少三国的文章,今天突然冒出了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同为刘备的结拜兄弟,同有“万人敌”之称,关羽和张飞在后世的“待遇”,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在后世,关二爷的威名,可以说在黑白两道都很吃得开,儒道释三家都把他奉为神明,而反观张三爷,似乎只有一个屠宰业的代言人的称号,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可能会说,关二爷“忠义无双”,的确,关羽虽然曾因故和刘备分离,短暂的委身于曹操麾下,但他听到刘备的消息后,还是放弃了高官厚禄,转而去千里寻兄。
不过张飞其实做得也不差,三爷自刘备白手起家时就入了伙,后来又一直跟着刘备四处打零工,凭借三爷的本事,无论是跳槽到谁家,也不会比跟着刘备四处当保安差,但是三爷从来没跳过槽,即使后来赵云占了他的床位,诸葛亮减了他在刘备心中的分量,魏延“抢”了他汉中的地盘,三爷依然对大耳朵言听计从,不离不弃。
也有人说,关羽的本事大,二爷不光能独守荆州,力抗东吴和曹魏两家,还能抽出空前去攻打襄樊,把曹操吓得差点迁都,逼得孙权也要背信弃义,一时威震华夏风光当世无两。不过论本事,三爷也不是弱鸡,当阳桥面对曹操的虎狼之师,三爷是临危不惧,后又有江州城义释严颜,巴西郡力挫张郃,三爷也当得起有勇有谋。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关羽和张飞拉开的差距呢?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大意是说,关羽对于基层士兵很好,而对于士大夫经常不给好脸,而张三爷呢,正好相反,他对于君子那是毕恭毕敬,但是对于自己的兵卒则是不当外人,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因此刘大耳朵就给张三爷上小课,说“弟啊,你成天打骂士卒,还把他们留在身边,你的心怎么这么大啊,你就不怕他们报复你啊,你可长点心吧!”,但是张三爷依然我行我素,毫不在意。后来关羽在荆州成仙,刘备一怒之下挥师伐吴,而张飞则被平日“虐待”的手下给超度了。
从这段不足百字的记载中,骆驼发现这也许就是张飞和关羽的分水岭。张飞作为一个一线领导,不光不知道体恤下属,反而对自己的属下非打则骂,而且还敢把这样的“仇人”留在身边,说明他极度的缺乏领导能力。在得到这个结论之后,我们再去反观张飞的一生。
在刘备自立门户之前,刘备一直游走在各地当保安,而张飞和关羽则一直充当刘备的打手,所以当时两个人的综合实力,其实主要体现在武斗方面,因此二人并没有拉开差距。但是在诸葛亮加入以后,刘备有了自己的固定资产,开始占地为王。刘备在第一时间,就把关羽外派到了荆州镇守一方,而可爱的三弟则被他护在了羽翼之下。
如果说刘备让关羽去荆州,可能是因为关羽论年龄比张飞靠前,那么后来刘备把汉中重地交给了魏延,则充分说明,张飞在刘备心里,不太适合镇守一方,那么魏延为何可以取代张飞去汉中呢,据《三国志》记载,魏延和关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待属下比较照顾,比较受基层的拥戴。
大家如果不是跑单帮的,应该都知道,无论领导再怎么牛,他最后也要把工作安排给下属,只有让下属“心甘情愿”的拼命工作,他才更容易出成绩。如果他对下属过于苛责,把人都给逼跑了,那么他自己也很难出成绩。一个长期无法出成绩的人,是很难获得大领导放心提拔的,而张三爷恰恰就是这种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张飞在蜀汉阵营中属于元老,但是他自从在当阳桥露了一小脸之后,基本上没有立过什么特别大的功勋。因为在赤壁之战以后,那种需要单打独斗的“小场面”少了,而集团作战这种持续时间长,对将领要求高的“大场面”多了,而不善于团结同志,不善于激发部下积极性的张飞,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所以张飞虽然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莽撞人”,甚至还略有文采,但是他依然在后三国时代变得“低调”了起来。一般情况下,本职工作的成绩,是一个人出彩的基础,关二爷为什么后来能那么有名,是因为他的忠义吗?并不全是,主要还是因为他在荆州守的好,在襄樊打的妙。有了赫赫的战功背书,再加上他的忠义和一些运气,关二爷才能在后世横扫黑白两道,而张三爷也正是拿不出过人的军功,最终才只能为屠夫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