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章华寺中,有一口谜一样的古井,该井曾因淤塞被堵住,僧人无奈下井疏通,却偶然发现了藏于井底的秘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章华寺位于湖北省沙市太师渊,是荆楚地区著名的古刹。据史书记载称,章华寺所在之地,原本是战国时期楚灵王的宫殿。自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郢都之后,楚王宫旋即被荒废,从此辉煌不再,成为一处断壁残垣。
至1325年左右,有僧人云游至此,见该地钟灵毓秀,山水清美,便投入钱财修建寺庙,并将其取名为“章华寺”。章华寺虽然建于元代时期,却于清代时期鼎盛,其占地面积约为14.7万平方米,殿宇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作为一座具有宫廷式建筑格局的寺庙,其布局相当合理,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念佛堂、观音殿等,可谓是应有尽有,尽显庄严肃穆之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章华寺中真正的“镇寺之宝”,并非袈裟、经书,亦或是念珠,而是一口名为“沉香井”的古井。相传,相比于楚国历代君主来说,楚灵王显得异常昏庸腐化,所谓的“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正是源于此人。除此之外,楚灵王对于饮水还有特殊要求,规定所饮之水必须带有香气。正是因为如此,楚国工匠才会在井下放置沉香木,以此满足楚灵王的特殊要求。然而此事终归是传说,尚且未得到有力证明,但是该井成为章华寺的水源之后,的确有过不少看似神奇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随着两沙运河(今沙市至沙洋的运河,沟通长江与汉江)船运的兴盛,章华寺东部附近一个名叫太师渊的地方,自发形成了一个供谷米集散的大码头,前来该码头办货的商人们也渐渐多了起来。至清代晚期,豫章岗一带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经济水平也一度十分发达,并顺利跻身于“江陵八景”之一,成为“章台春霁”风景地。至清明时节,来此处祭祖之人颇多,在为亲人烧纸扫墓之后,他们往往会顺路来到章华寺进香许愿,或是拿出银两,请寺中僧人为至亲做一场法事。临走之前,香客们往往都会亲自打上一桶井水,专门用于泡茶或者洗脸,不仅可以借此去掉身上的晦气,而且还能享受到井水中独特的沉香味。
谈到这里,读者们不免心中生疑,难道楚灵王置沉香木于井中的传说是真的?不然的话,人们为何都会闻到水中的沉香味呢?此事一直是一个谜团,直至上个世纪,最终的答案才被彻底揭晓。
1937年2月的一天,荆州《大风周报》上曾登出一则重要报道。报道中称该报一名记者曾到章华寺游玩,并偶然从该寺住持妙泉禅师口中了解到,早在1934年,沉香井曾出现淤塞,一度难以汲水。面对这种情况,妙泉禅师为了不影响香客许愿祷告,便亲自挑选了寺中几名健壮的年轻僧人,请他们系上绳索下井清淤。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下井僧人上来后,顿时告诉住持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原来,井下用于过滤水的物质并非常规的泥沙,而是一段段排放整齐的木头,说罢将一块木块碎屑交到师父手中。
妙泉禅师见多识广,仔细鉴定之后才发现,僧人于井下所拾的木块,居然是一块沉香木。由此,沉香井的秘密被正式揭开,原来楚灵王以沉香木置于井底的传说并非虚构而是事实,沉香井果然名副其实。
解放之后,当地相关部门认为沉香木价格奇高,应该对其予以保护。于是命相关人员对沉香井进行了填堵,不允许寺中僧侣在此汲水。然而此事引发了外界广泛的争议,不少人都认为,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沉香井下的沉香木之所以保存完好,完全是由于井内的水被不断取用的结果,一旦水不被取用,那么井下沉香木的腐朽速度将会迅速加快,继而彻底腐烂成泥。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不敢给予太多的评价,但是小编还是希望相关专家能给出一个较为明确合理的说法。
两千多年前,楚灵王奢靡无度,以沉香木填井,的确是“土豪”的行为,令我们可望而不可及。不过从另一方面想,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达,我们也能够享受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即使吃不起沉香井水,却也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