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对话梁武帝,谈经文,论禅道,如何评价这两位历史人物

2020-09-23 22:40:26 作者: 达摩祖师对话

西方天竺高僧达摩祖师和南梁梁武帝萧衍,一位是禅宗始祖(教化者),一位是人间天子(统治者)。

梁武帝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位时,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供诸佛,供群僧,大肆宣传佛教思想,当时,全国上下可谓是佛教盛行,人们对于佛教,佛法,僧人都十分的尊敬,地位十分的高大上。

达摩祖师则是得道高僧,其流传至今的许多故事,为人们所称道,最有盛名的,就是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惊动一时,他本来是印度得道高僧,想到中国弘法度生,初见梁武帝时,两人有一段精彩的对话,也因此而产生了“面壁九年”的因缘,“一苇渡江”的典故。

梁武帝信佛,不顾大权旁落、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南京鸡鸣寺),什么叫舍身?就是不仅舍弃皇帝的权威,不当皇帝,而是舍弃自己的肉身,去庙里当和尚。

自古以来,那有舍弃千万人梦寐以求,万人之上皇帝不去当,去做个吃斋念佛的和尚,好在朝里做官的都不是凡俗,官做得越是大,脑子越灵活,城府越深奥,越是心计重,心想:这皇帝不当皇帝去当和尚,安的什么心思?如果是退位或禅让他人,也没有公开宣布接班人选!看来是皇帝还是要当的,是对我们考验,忠心不忠,如有异心,不就砍头了吗?于是乎,老谋深算的大臣们,国不可一日无主,为了天下苍生,用钱向同泰寺把皇帝赎回,这样做,两全其美。梁武帝萧衍四次出家同泰寺,是什么原因,无可知晓,千古之迷,恐怕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了!

因为梁武帝按照佛教治国理政,采取了不少关注民生,为民谋福的政策,使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气象,这片祥瑞之云,甚至飘扬到了海外他国——印度。《碧岩录》中说:“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来”也是是,达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东土传播的盛况,甚为高兴,于是渡海东来了。

菩提达摩是中国禅祖,禅是梵文意思是禅那“为善弃恶”,通常译作宁心静气,或者是“定”全神贯注,心一境,而不慌。说到禅宗,寻根探源,来自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摩诃迦叶遂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祖师,代代相传,菩提达摩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祖。

达摩渡海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禅学,他带了一件棉布袈裟,说是禅宗祖传传法凭证,达摩禅学精髓是将原来印度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小乘禅”、“大乘禅”的复杂繁难的禅定方法简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这样就可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是在梁普通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来到梁朝,梁武帝听说达摩是印度佛国来的高僧,非常高兴,立即派人护送达摩来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达摩抵达南京,稍事休息后,梁武帝亲切接见了他,对古印度佛教和禅学进行了探讨,许多佛教典籍对此都有记载,现将《五灯会元》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达摩与梁武帝,谈经文,论禅道,这段话,意思是说:

梁武帝问达摩,我自当了皇帝,写佛经,造佛寺,培养僧侣,不可计数,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净身持戒,敢问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应该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众拜拜佛,磕个头,捐点小钱,就是有功德!达摩竟说:这些并没有甚么功德。

梁武帝大惑不解,质疑问道:“何以没有功德?”这就关系到对“功德”这个概念的理解了,达摩说:“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因为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诸事是福德,非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虽是做善事,能得因果福报,但单有福报,而无功德言。

梁武帝追问道:甚么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达摩说:真功德是——净慧智圆和体自空寂,也就是说自见真如自性是大功,能视一切众生平等是大德。

梁武帝问,达摩子答,一问一答,梁武帝没有超脱红尘,对达摩之言茫茫不觉悟。

达摩只好退去,折一苇杆,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临别给他的示偈: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从此留下了“达摩一苇渡江”千古赫赫有名的神话传说。

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空有虚名,虽以佛治国,开创南北朝唯一繁华盛世,大有福德,但违被了客观事实,人性本恶,贪欲恋,光靠个人的勤政,道德教化,是不行的,还要有法律统治,道德和法律制约人性,人性,道德,法律,才能长治久安,三者缺一不可,梁武帝太过仁慈,一心向佛,以佛治国本无过,可惜没能以法治国,最终埋下大梁王朝覆灭的种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