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人真的冤吗?以杨宪为例说明

2020-09-25 16:28:59 作者: 李善长、胡惟

杨宪(1321-1370)、胡惟庸(?—1380)、李善长(1314—1390)三人惨不惨?还行吧,总比被扒皮填草强。因为胡惟庸和李善长的故事介绍比较多,我主要介绍一下杨宪。

(1)遇到朱元璋这样的“明君”算你倒霉,虽然大多数功臣被杀,但总比历史上众多默默无闻的人物强!认命吧

杨宪是被怎么杀的、因为什么被杀还是个谜,但从其生平看,杨宪属于“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类的人。胡惟庸的死属于“不知收敛”,李善长死于“不知服软,总觉得自己功高盖世!”总之,三人各有各的死因。谈不上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也说不上什么冤沉四海。

(2)历史学不好,最好别当别人的臣!

杨宪不死必为酷吏!酷吏的特点是只知皇帝、为臣之道,许多人都是清廉刚正的人士。其实本质上,他们就是迷信一种思想以至进入了骨髓。但每种美好事物一经到了迷信阶段,自然会走向另一端。例如,西汉时多酷吏、汉武帝最多。例如宁成、义纵、赵禹、张汤、王温舒。这些人代表着汉武帝统治的阴暗面儿。

然而,皇帝只是利用酷吏整饬异己,但当反对势力反弹过大或锋芒太路将要伤到自己的时候,也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3)以杨宪为例讲述,三人各有历史借鉴却不吸取

杨宪就是这样的人。杨宪在1365年投诚,在朱元璋阵营内部根基不深。

杨宪在1365年投诚,那时的朱元璋已初具“王霸之气”,朱元璋已经打败张士诚向元朝发动进攻了。再对抗元朝的贡献上看,在1365年前朱元璋并不优秀——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本身就是危险让别人去,自己暗中积攒力量,坐山观虎斗的方法。

朱元璋如此,许多人也是如此。看谁能“最终胜利”就投奔谁,杨宪无疑就属于这种人。但这种人生命危险虽然降低了,但对于“看情况投奔”的人来说,危险性(造反失败)虽然不太大。但你被认为是功臣、心腹的可能性也就很低了。

杨宪能做的只能是对朱元璋表现得忠心耿耿。因此,杨宪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向朱元璋汇报动向问题,并提醒他要注意哪些人。就是李文忠也不例外。由此,成为朱元璋的眼线。

1368年,杨宪开始汇报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各种动向,朱元璋对此非常满意。1370年,刚当上丞相就与所有文臣发生剧烈冲突、弹劾几乎所有重要文武臣子。刘伯温也是忍无可忍向朱元璋举报杨宪排除旧人全部换上自己人,有不臣之心。

1370年正是洪武三年,从内到外天下都不稳定,正需要文武官员鼎力合作。面对文武的反弹,朱元璋只能迅速杀掉杨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