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奇葩的王朝:头一个不许子孙谒陵,后一个下葬要杀小骆驼

2020-09-25 16:31:46 作者: 两个奇葩的王

【这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帝王,为何不修陵园,下葬后还要杀小骆驼呢?】我国历代的帝王几乎都有陵墓,而且建筑得都十分宏伟壮丽,占地极为广阔,却唯独晋、元两代的皇帝都只有墓(葬而无坟谓之墓),而无陵园建筑(陵园建筑一般包括祭殿﹑神道、护陵机构三大项),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来说说晋元两朝皇帝陵墓的一些历史知识。

曹魏在立国初年,曾明确规定皇族的子孙(包括皇帝)全都不许谒陵扫墓。这应该是曹操机具深谋远虑的一项重要举措,原因自然是因为曹操建军初期为筹军费,其军队曾干过不少挖坟盗墓的勾当,所以,他想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自己及子孙的身上。

但是,到魏明帝曹睿驾崩后,他年仅八岁的儿子曹芳继位,并在临终前向曹爽和司马懿两位重臣托孤,令他们同掌军政大权。不过,这两个人早就各怀野心,早就盘算着怎样排斥对方,独掌军政大权。到曹芳继位的第十年,老练的司马懿假装自己患了重病,甚至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昏庸的曹爽派人探视后竟信以为真,完全放松了防备。

放松就要犯错,很快曹爽就做了一个遗祸全家甚至是遗祸曹魏政权的决定。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日,曹爽决定陪同皇帝曹芳,带着随从和扈驾的兵马,到离京城洛阳九十里的魏明帝陵墓去举行祭祀活动。其实曹爽这个行动,是违背魏国祖制的。司马懿得知后,迅速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假借皇太后的名义,突然发动政变,关闭京城城门,把城内的兵马以及皇太后和文武百官全部控制起来,然后派人送给曹芳一本奏疏,声讨曹爽的罪状,胁迫曹爽立即交出全部军政大权。纨绔子弟出身的曹爽当然不是司马第的对手,犹豫再三后决定乖乖地听命于司马懿的安排。

司马懿得手后,立即杀了曹爽及其同党,夺得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氏祖孙三代最后成功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司马懿深怕日后自己的子孙重蹈曹爽、曹芳谒陵的覆辙,他在临死前发布了严禁皇族子孙谒陵的命令,并更彻底地规定皇帝死后不准在下葬地封土建坟,不准在葬地种树;以后皇帝的眷属去世也不准合葬于皇帝的葬地。司马懿的子孙严格地执行了这个祖制,也可能正是这种做法难以得到祖先的护佑,所以司马家族的江山很快就弄得乱七八糟,遗祸华夏民族数百年。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总共大约有十个皇帝,他们也都没有确切的陵墓。元朝的开创者成吉思汗,有一座宏伟的陵墓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伊金博洛旗,不过那却是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拨款建筑的一座纪念性建筑物,里面并无成吉思汗的遗体。以往在蒙古的贵族中,一向流行着一种“深葬不建坟”的习俗,目的是使后人无从找到葬地,以保全遗骨的安全。《多桑蒙古史》一书叙述成吉思汗安葬时的情况说:“诸将奉枢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在树之下。”《黑鞑事略》一书也说:“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明人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一律不用棺椁,也不用陪葬物品,只是“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然后“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紧两头和中部)。”挖一条很深的土坑下葬,以土掩埋,“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

忽必烈在1294年病危,临终前亲口留下遗言命令不许起坟。《草木子》记载:忽必烈驾崩后,遗体被安放在一颗掏空的千年古木里。下葬前,士兵及工匠都要在陵前发下毒誓,绝不泄露任何消息。下葬后,土回填,万马踏平,然后用帐篷将四周围起,所有靠近者,格杀勿论。待到春天,士兵撤走帐篷,眼前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墓地所在,而所有知情的士兵及工匠全部集中处死。

忽必烈的这种下葬过程,体现了元朝蒙古贵族的密葬过程,即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元朝秘史》记载,元朝贵族死后不起坟,并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将血淋在墓地上。如果皇室要祭祀,就拉着母骆驼引路,悲呜之处,就是墓地。

晋、元两代皇帝的陵墓,究竟在何处,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特殊办法,至今无人知道,成为后世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上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