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瓶的中部,多为楼阁屋宇以及各类人物,这类人物与起居生活相关,包括舞乐杂技俑、跪拜俑、侍立俑庖厨俑等,有的还贴塑有狩猎人物以及奔跑状的犬和兔等。从这些内容来看,位于魂瓶中部的世界,极有可能象征着俗世的生活之所。它介于下层冥界和上层仙界之中,作为缓冲带而存在。
魂瓶的上部,则是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层,也是古人想要着力表达的场景,在这里有仙人骑兽、有凤鸟麒麟,当然也出现了来自域外的佛像。显然,上层营造了一个庄严肃穆、神秘奇异的天上仙界。汉人欣然接受“先死后蜕”的观念,自然也要描述出死后灵魂最为向往的理想世界即仙界。
结语:古代吴越之地巫术卜筮之风盛行,而两汉以降方术淫祀也相续未绝,这为此地盛行五联罐和魂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五联罐则是对汉代流行谷仓罐的继承和变革,意在使“灵魂不饥”,当然五联罐本身可能也与汉代五行思想有关。在五联罐上不断附加新的内容,并演化为堆塑繁缛、极具象征意义的魂瓶,则反映了人们对于死者的祈愿和关照更加细致与周全,也最终完成了从“灵魂不饥”到“灵魂拯救”的伟大历程。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古人这种观念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口:
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枢,多藏食物,以歆精魂。
其中“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这八个字便成为墓葬中以“特殊器具储藏粮食,为逝者灵魂所用”的理论支撑。
谷仓罐春秋时期采用的“五谷囊”,到了汉代便出现了“谷仓罐”,不仅如此更是发展成为一套极具生活场景意义的随葬明器,其中便包括:谷仓罐、陶灶以及水井。也就是说,对于地下的灵魂而言,不仅要有粮食、还得有灶台、还得有水喝。灵魂于此几乎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的殷实生活。
谷仓罐,一般来说其内放置多种谷物,而且有的陶仓还会在外壁上还会书写具有象征性的谷物数量,比如洛阳新莽时期墓葬中,就曾经出土有十件盛有农作物和腹部有朱书文字的陶仓。
陶灶的出现,意味着墓主人在阴间也能够炊煮食物,灵魂能够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当然除了灶台之外,锅碗瓢盆也一应俱全,有的汉代陶灶上还会模制两条鱼形,用以表示即将下锅的食材。
至于陶井,一般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与之配套使用的还有井栏、井架有的甚至还有轱辘这种简单的机械装置,有时候,在井架上还表现出用于取水的小型陶罐。
事实上,从先秦竖穴土坑木椁墓到两汉之际横穴厅堂式墓的转变,就在客观上为其塑造了一个“地下阴宅”的外部环境,出现在其中的谷仓罐、陶灶以及水井,就自然成为对于墓主灵魂日常生活的真实映照。
五联罐除了这种“谷仓罐”用以储存粮食保证灵魂不饥之外,汉代还流行另外一种器型,叫做“五联罐”。这种罐子顾名思义,就是罐体中央有一个葫芦形的主管,以主管为中心在其罐体上部,还有四个盘口壶形的小罐围绕而成。
为什么会用五个罐子联在一起呢?有一种说法是它或许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确这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说法。但在此基础上,五联罐之中应该还蕴含着古人关于灵魂别样的思考。
中心位置的葫芦形罐体,不禁让人联想到“葫芦”这一远古时代便始终流行的生殖崇拜母题,而葫芦的特性便在于“多子”,正所谓“绵绵瓜瓞”是也。所以,主罐中隐藏的是蓬勃的生命力;此外,四周的小罐分立四方,与中心主罐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关系,或许正藉以表现汉人对于生、死和宇宙的独特理解,即所谓的阴阳五行理念。
可以说,从五联罐开始,汉人已经在谋求“灵魂饥馑”之上、更加彻底的“灵魂解脱”之法。
(三)灵魂的彻底拯救
而汉晋时期,于吴越地区出现并广泛流行的“魂瓶”,则宣告着这种努力终于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实际上,关于“魂瓶”这个独特命名而言,就已经触碰到了关于其功能的内核,即如张拯亢在《绍兴出土古物调查记》中所言:
为神亭之变相作品,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魂瓶造型来自五联罐算是不争的事实,而之所以提到五联罐,原因正在于魂瓶的发展演变可以聚焦于五联罐中央大罐与四周小罐的变化之上,而且堆塑平台的出现,则为魂瓶增添了五联罐所不具备的、更加繁复的堆塑内容,而这也成为两者最为根本的区别所在。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将目光聚集于五罐与堆塑建筑之上,然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即便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堆塑艺术,其实是有一条演化主线存在的,而且还清晰可循:
即从基本延续五联罐的五罐分明造型,到中央大罐屋宇化,而后四小罐屋宇化,进而形成封闭式院落化。
这一系列变化说明什么?说明魂瓶在倾向于魂灵所居殿堂的路上越走越远,之前的五联罐以及五谷囊可能多少还存留有避免死者的灵魂在地下世界感到饥饿的目的,但对于此时的魂瓶来说,追求的已经是上层建筑方面了。即在淡化了作为“谷仓”的实用功能后,其象征意义变得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