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

2020-09-28 22:34:20 作者: 诸葛亮为什么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妄谈兵,辕门斩首明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加上京剧《失空斩》的传播,使马谡成了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代名词。

其实在马谡之前还有一个纸上谈兵的标准典型,是成语“纸上谈兵”典故的主人公,此人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长平之战,被秦将白起打败,据传四十万赵军被活埋。为什么要讲赵括呢?因为赵括也姓马。赵括姓马?是的,你没听错。赵括的战败使赵国彻底元气大伤,由强国走向没落,虽然后来信陵君窃符救赵使赵国苟延残喘了下来,但赵国人实在太恨赵括了,赵括的父亲赵奢名将,因功封“马元君”,赵括事件之后,赵家的后人耻于姓赵,便以封地为姓,改姓马。所以马谡身上有先祖的基因就不奇怪了。

今天咱们要说的不是马谡的才能问题,而是马谡之罪是不是死罪?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

先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三国志》记载“亮身率众出岐山,赏罚明而号令严,南安、安定、天水三县叛魏应亮”,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目的不是消灭魏国,而是扩展自己的战略纵深。一方面令赵云率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在郿县防守,自己率主力攻陇右,就是现在的甘肃。如果顺利攻下陇右诸郡,就能站稳脚跟,跟魏军长久相持。为防止魏军从关陇大道驰援陇右,于是派马谡到街亭狙击援军。

《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下不拒城,大为郃所破”,可是到过街亭考察后,知道,街亭根本没有城池,甚至连个高地都没有,基本无险可守,而马谡所率的部队不到一万,对阵张郃的五万魏军,更加上,蜀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又没有重装备,失守街亭几乎是必然。

在街亭防御战进行的过程中,魏延吴壹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并没有攻陷上邽、冀城等地,这才导致魏军援军到来有了两面夹攻之势,诸葛亮不得已才退兵,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从这些可以看出,马谡虽有失守街亭之罪,但罪不至死,而且蜀汉地僻人稀,人才凋零,那么为什么诸葛亮非要斩马谡呢?

《三国志》记载“亮归,戮谡以谢众”,这个“谢”字露出了玄机。诸葛亮需要向谁“谢”罪呢?

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一直没有解决,那就是本地士人集团和外来集团的矛盾,本地集团的代表人物就是李严,而外来集团的代表就是诸葛亮。本地集团想的只是在家好好活着,没有兴复汉室的理想。而诸葛亮力主北伐,所以,诸葛亮破例提拔的都是荆州来的外来集团人物,比如蒋琬、费祎、董允等等,包括马谡。这就造成了本土集团的极大不满。

正赶上这个时候,马谡出事了,本土集团的人在看笑话。你诸葛亮亲命简拔的人出了问题,看你怎么处理。如果处理不得当,势必激化矛盾。因此诸葛亮也就只能挥泪斩马谡了,这里的挥泪也许是真的,因为从本心,诸葛亮未必想斩马谡。如果非要说马谡该斩,那就是马谡在街亭失守之后曾经畏罪潜逃,这出自《三国志向朗传》,后来又自首的。

诸葛亮不仅斩了马谡,而且自降三级,成了右将军,和高翔是一个品级。同时也给赵云降职,赵云本身就是疑兵,只有数千,对抗的是魏国大将军曹真的主力,然而赵云“敛众聚谷,不至大败”,无论如何也是有功的,连有功的都遭贬了,马谡也就不怎么冤了。

诸葛亮不仅处理了外来集团的官员,同时还把本土集团的一些将领以作战不利为名换成了自己的亲信,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综上所述,诸葛亮借着马谡失街亭事件完成了一次重大的人事洗牌,同时通过斩马谡和自贬三级,缓和了与本土集团的矛盾,使蜀汉表面上出现了团结的局面。

下一次矛盾的爆发是在姜维时期,本地集团离心离德,魏国趁机一举灭掉了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