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为何始终无法渡过长江,而刘宋又为何不能问鼎中原?

2020-10-10 18:31:09 作者: 北魏为何始终

2. 国力无悬殊,自无以屠戮彼此

在大多数南北对峙时期,基本上都是北强南弱。因为北方民风彪悍,战斗力强劲。但南北朝初期,刘宋和北魏的发展水平都相差无几。当年永嘉之乱,北方饱受战乱之苦,少数民族政权如走马灯般,此起彼伏。所以,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落后一大块。

因此,北魏的经济水平,不如刘宋。但是北魏在拓跋焘的治下,那是铁板一块。同时,他们又不断地向外扩张,内部的矛盾都因此而转移。虽然自身经济不行,但他们擅长于以战养战。

他灭了胡夏、北燕、北凉,打败了山胡。而后又让鄯善、龟兹和粟特等西域部落归附。还将吐谷浑驱赶殆尽。由此也可看出,北魏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劲。

但他们大都是骑兵,只有在平原或者草原,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机动性。但是刘宋占据的南方,还有一道天堑,那就是长江。很多游牧民族已经拥有了中原,他们再向南下,灭掉其他政权,长江都是他们的阻碍。

(三)、各有优势,而又各有劣势

如若两个政权,要想形成对峙的局面,那么双方必定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只有水平相当,才能够做到谁也无法征服谁。若是有一方,毫无优势,那么他们肯定会很快的被敌人给攻灭。

1. 纵有凌云志,止步扬子江

拓跋焘曾率军追击柔然近千里,但是到了长江岸前,他也只能"望江兴叹"。元嘉北伐,他打的刘宋军队无处遁逃,可追赶至长江,拓跋焘就止步不前。因为他的骑兵,都是些旱鸭子,根本无法渡江。而短时间内,又不能训练出可以和刘宋对战的水师。

刘宋的基本盘就在江南水乡,其水军的能力自不必多言。那是它的王牌,是它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强之盾。拓跋焘也知道,要打过长江须得付出很大代价。想当年曹魏军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曹孟德横槊赋诗,酾酒临江,几十万大军愣是没打过孙刘联军。

还有前秦的天王苻坚,没有听从王猛临终前的建议:"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非要贸然攻打东晋,结果输的一败涂地,这些都是拓跋焘的前车之鉴。

此外,他知道"贱夷狄,而贵中华"的传统,即使打过了长江,必然会兴起很多的起义。到时候,自己根本处理不来。

除非北魏掌握了绝对的优势,否则他不敢轻易跨过这道天然屏障。但是两国的实力,基本处于相持的状态,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拓跋焘不敢轻易过江。

2.军中多步兵,何敌横刀立马

古代文明程度略低的游牧民族,之所以可以屡次打败高阶的农耕民族,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大量的精锐骑兵。北魏的那些士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若其不通习骑射之术,就没有食物可吃。

因此,这些士兵们不用经过很系统的训练,就是优良的骑兵。他们到了战场上自是要比南国的士兵更勇武。

而刘宋军中大都是步兵,骑兵少之又少。宋文帝推行了元嘉之治,那时候刘宋国力确实比北魏高出一截,但到了华北平原却发现自己的步兵,在骑兵面前就像是"活靶子"一样,任人砍杀。因此,北魏的经济劣势,又在军事上找补了回来。

而他们又碍于长江而不能过,只得饮马长江,不得入刘宋之国土。因此,双方长久以来,都是处于相持不下的状态。

当年拓跋嗣趁着刘裕病危,夺取了几个城池,也不敢再继续南下;而刘义隆趁着拓跋焘和柔然作战,趁虚而入,也没有吃到什么好果子。这双方,谁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当然,刘宋的失败,和当权者的指挥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结语:

双方都想赶紧将对方吞并,而后建立成大一统国家。但是彼此的局限性,都太过明显。他们都只在乎攻城略地,看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从未想过直接颠覆其政权,让金字塔从上往下瓦解。

其实,还是王猛看的比较透彻一些。早年间还有东晋的时候,他就和苻坚说过,不能急着对南方下手,要等到他们出现无道主而又民不聊生,内患迭起之际,再一鼓作气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