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绛是什么人?晋悼公为什么要向他道歉

2020-10-11 20:31:57 作者: 魏绛是什么人

悼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山戎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无终的首领嘉父派使臣孟乐朝见晋国国君,并用虎豹之皮作为贡品,“以请和诸戎”。听到这个讯息,悼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悼公最初认为“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他的这个主张得到了朝堂上绝大多数大臣的赞同。然而一旁的魏绛却坚决反对,主张和戎。

魏绛给悼公分析了晋国所面临的国外形势:现在的晋国要想恢复晋文公时代的霸业,面对的敌人主要是南方的楚国。如今通过鸡泽会盟,与各国交好,就连一向对楚国唯唯诺诺的陈国都请求与晋国结盟,已经在外交上孤立了楚国,晋国在诸侯国中的盟主地位得到了巩固,这个成果来之不易。但是如果“劳师于戎”,楚国必定借晋国国内兵力空虚乘机讨伐陈国。而晋国根本无暇援救陈国,势必会让陈国再次投降楚国,助长楚国的势力,更要命的是会产生连锁反应“诸华必叛”,慑于楚国的威势原来会盟的那些国家又会叛离晋国而归附楚国,酿成伐戎而晋国霸业衰的局面。

倘若不去讨伐戎狄,而是与戎狄和好会有五大难得的好处:一是戎狄属于逐水草而居的民族,重财货轻土地,和他们搞好关系晋国可以用财货换取他们的土地,扩大耕种面积和领土范围;二是双方和好后边境安宁,百姓安心耕作,收成有了保证;三是与戎狄建立友好关系,晋国的邻国也都会被震动,慑于我们的威严而顺服,这样可以提高晋国的威望地位,为晋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四是以德对待戎狄,减少了战争,可以让士兵们得到休整,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国家经济;五是对外宣传了晋国的道德法度,消除其他国家对晋国强大的顾虑,远近国家都会善待晋国,与晋国交好。总之和戎狄可以让晋国经济发展、边境安宁、四方归附,不废一刀一剑就能消除戎狄这个肘腋之患。

晋悼公听完魏绛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后大为赞同,犹如醍醐灌顶。当即拍板派魏绛作为自己的全权代表与诸戎会盟,宣布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从此晋国与戎狄之间的战争不再,继之而起的是双方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互利互惠。与楚争郑

通过整顿内政、会盟诸侯、和好戎狄这三把火,晋国的综合实力有了一个飞速的变化,在各诸侯国中的政治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万事俱备后,晋国开始把全部注意力瞄向了对手楚国。为了能够在争霸中打压楚国,并避免和楚国发生不必要的正面军事冲突,晋悼公与魏绛制订了“与楚争郑”的战略构想。在晋楚争霸问题上,别看郑国是小国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晋楚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谁能控制郑国,谁就控制了对方的前沿阵地,而郑国一直是楚国的势力范围。而郑国也深知自己的地理位置重要,采取“墙头草”的套路,谁实力强就倒向哪边。为了让郑国彻底叛楚归晋,魏绛率领晋国军队发动了数次对郑国的进攻。而对于自己的盟友,楚国也是鞭长莫及,毕竟晋楚之间的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楚国的令尹子囊对楚共王说:“当今,吾不能与晋争”。

失去楚国后援的郑国,最终在悼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实在抵抗不住晋国的进攻,在近乎亡国的情况下宣布臣服晋国,至此晋国的霸业达到极盛局面。为了取悦晋悼公,郑国国君还派使臣送去许多礼品。包括兵车百乘、乐师三人、两架乐器和十六名歌姬等。悼公见到后非常高兴,打算“以乐之半赐魏绛”,并对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

魏绛听到后,连忙推辞。他说和戎狄是“国之福”,合诸侯是“君之灵”,“臣何力之有?”他还告诉悼公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懂得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对此,悼公非常感激魏绛,“子之教,敢不承命?”不过对于你的赏赐是国家的恩典,不可废也。听到此魏绛也就不再推辞,欣然接受了。

作为晋悼公身边的一位心腹重臣,能武能文且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魏绛帮助晋悼公开创了一段“晋国复霸”的历史,同时他的“和戎狄”之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交往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