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牧童这个形象,在古代人眼中有着太多太多复杂的意韵象征。
民间的放牛娃形象,多是一个可爱,机灵,单纯的小孩子,这样的形象特别受那些贴近民间生活的诗人的喜爱。
而文人眼中的放牛娃,更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纵观历史上流传下来诗文中的牧童形象,大多数就是拿来与“名利客”做对比的,描写的重点也都在牧童的了无机心,无忧无虑,潇洒自如。
诗文中最著名的牧童,当然是那个举起小手,遥遥地指着杏花村的那一个,他指向的那个地方
,也成为了文人的另一个精神家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好美的一句。
另外我觉得比较有特色的还有三句,一起来欣赏一下: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还有周董的歌“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也是一种较为潇洒的生活,带着浓厚的文艺气息。
【临其诗境】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唐代僧人描写牧童的诗歌,他的诗风很能代表诗僧的主流特点,取景于身边自然之事,用语浅显通俗,意境上却不落俗套,带有禅意。有一些会在诗的最后夹杂禅理的讨论和对世人的劝诫,如今天这首,则是以自己的感叹和欣羡收尾,单纯地表达一种情绪,不涉及任何的佛理教条。
不过这首诗的一个缺陷在于太过类型化,这也是明清以前,古代文人刻画人物的通病。塑造一个人物,描写的话语多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对某一类型的人都可以通用,没有凸显出眼前这一个真实人物的个性。
这一点要一直到明清的世态人情小说中才得到改善,如我们熟知的西游记猪八戒,或者金瓶梅中的一系列人物。
尽管如此,诗人所描绘的这幅牧童生活图还是很有韵味,值得一读的。
【经典原文】
牧童
唐代: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条分缕析】
这种诗的好处就是好读,在当时受众广,因为唐代的市民与文人之间还是有着很鲜明的泾渭之分的,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差距很大,民间对太雅的文人文化也没有很大的兴趣,而如刘禹锡,白居易,柳永这样深入下层,贴合下层群众审美的文化创作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民间的喜爱,一如这首诗。
诗歌的前四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牧童在春风细雨中,在青山青草中放牛的悠闲场景。
首先是牛,牧童并没有太多的管束驮着自己的黄牛,而是任它带着去哪里,在这一片青山中乱转。
说起来,一生勤勤恳恳的老黄牛能得到一个如此悠闲的机会也是不容易,一片广袤的草原,想去哪儿吃草就去哪儿,难得的自由。
下一句又进一步渲染了景色,在什么季节放牛呢,在和煦的春风中,还配合着如丝如线的细雨。斜风细雨不须归,也让这场景更加的自然动人。
第三四句,镜头拉远,拉到了天空的角度,放到现在,就是用无人机才拍的出来的景象。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这里的对仗很工整,可并不像一般的对仗一样让我们觉得严肃雕琢,而是一派天然,这就是评论家眼中的“流水对”。虽然是对仗,然而天然浑成,并且轻快流动。
在绿意无限的青山中,在一片苍茫的原野里,春雨轻轻的飘着,牧童穿上了早上带出门的蓑衣,吹着没有曲调的笛子。想象一下都觉得自在悠然。
太阳升起,牧童唱着歌,前往山中;月亮升起,手拍着拍子,踏月光而回。如今红尘中,何人能够像你一样,脱去是非和名利呢?问句收尾,收束全文,也引发名利场中人们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