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乌江挽歌
看不到东山再起希望的项羽,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自刎,这不但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自古没有靠纯粹的杀戮夺取天下的,也没有靠纯粹的杀戮坐稳天下的,而项羽不明白这个道路,对治国之道根本就是一窍不通,就其历史贡献来说,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过渡消费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并不是治世大才,如果真的由他做了统治者,按照他的所作所为来预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化并没有好处,从这一方面来说,项羽把手里的好牌打烂,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郦食其对其的评价最为贴切: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4、刚愎自用,目不识人,疑神疑鬼,没有自己的参谋班底,做事全靠热血上脑。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统治者,都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参谋部,用古代的话语来说,就是要有谋士来帮你制定战略规划,治国方略,预测局势走向,设定各种应急预案等等,这些项羽都没有。那些影响后世的绝对名家,比如陈平、张良等都不入项羽的法眼,甚至他脑子就没有建立谋士班底的想法,唯一一个可以为项羽接纳的亚父范增,也被刘邦一个简单的反间计让项羽给开了。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一个上位者,没有自己的智囊团,想靠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控制权力,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充其量也就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因为没有统治天下全盘战略,在攻打诸侯王的时候,不是想着趁自己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先消灭刘邦集团,反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攻打对局势起不了颠覆作用的边缘化诸侯王,给了刘邦休养生息与做大做强的战略机遇期。
再看看刘邦那里,萧何、张良、陈平等等,哪一个不是功盖后世的谋事大家?更别说还有其他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参谋团队了。
5、没有几个可以替项羽本人独当一面的大将和自己的军事集团
项羽对自己武力值的自信,以至于他觉得不需要去笼络那些本来还想和他混的军事枭雄,尤其是龙且战死以后,这种情况更加突显,而且不断的有曾经依附于他的军事集团脱离他的控制,加入到刘邦集团,反过来对项羽进行打击。
战将与军事集团的缺失,使得项羽不得不自己冲锋陷阵,虽然经常以少胜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军事集团,战斗减员越来越多,那些曾经的江东子弟,也慢慢的失去了对项羽的信心,要不然也不会垓下之围时做鸟兽散。
而且由于前面提到的项羽那些丧失民心的做法,楚军所到之处,民众坚壁清野,缺吃少喝,兵源更是越来越匮乏。
反观刘邦,虽然经常在项羽面前吃败仗,但采取笼络人心的政策,胸中装的是整个天下,队伍自然是越打越大,战将越来越多,后勤保障越来越给力。那些项羽看不上的人,陈平、张良、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等则陆陆续续的归到刘邦的麾下,天下大势的逆转也就这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6、妇人之仁,当断不断,鸿门宴上放跑了干掉刘邦这个最大对手的唯一机会。